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失败的对华政策

2021年5月15日

德国汉学家古思婷认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紧张局势是促使德国和欧盟改变对华政策的契机,应放弃绥靖政策并作出改变。自民党议员Ulrich Lechte则直言,德国的对华政策失败。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 Sicherheitsgesetz Hongkong | Xi Jinping, Präsident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Schiefelbein

(德国之声中文网)《经理人杂志》发表了一篇特里尔大学汉学教授古思婷(Kristin Shi-Kupfer)的文章,题为“反抗促进转变”(Wandel durch Widerstand),内容写道,中国与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之间不断碰撞,当前的紧张局势为德国和欧洲提供了推动新对华政策的机会,不再采用绥靖政策,而是着重转变。

作者指出,在欧美国家批评中国侵犯新疆人权并实施制裁后,中国禁止欧洲政治家和学者入境,以及对在华外国学者和记者的敌意令德国和欧洲的观察者意识到,由共产党和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政府可以不计代价挑衅,使事态升级。在此情形下,西方旨在极力避免激怒北京,不愿危及双方合作及生意往来的对华政策显得不合时宜。

汉学家古思婷认为,德国需要更清晰地定义国家利益和目标图像来源: MERICS/Marco Urban

古思婷接着写道:“再次遏制当前的事态是错误的。不计代价采取平衡政策只会导致我们在僵局和事态升级之间来回跌跌撞撞。虽然必须搁置固有的政治口号‘贸易促转变’,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影响中国。从中国的反制裁措施,以及中国官员越发挑衅和强势的姿态便可见一斑。德国对华政策需要的是在欧洲背景下,更清晰地定义我们的国家利益和目标。”

文章认为,习近平所领导的中国政府,越发试图根据自己的想法影响个别国家或国际机构。中国对自由秩序体系的攻击,部分也是由不确定性所驱动,“因为这个政权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稳定和无可争议”。

中国政府对新疆和香港出手,也让西方为其平衡外交付出昂贵代价。“外国企业对侵犯人权的行为保持沉默或委婉做出掩饰,这样的态度已经达到勒索的极限。”

“这凸显出,不原地踏步、持续前进的重要性:德国和欧洲不该一次又一次陷入勒索的陷阱。政治、经济和消费者都应该尽可能地团结。”

作者最后总结:“明确政治路线及代价后,即使是紧绷和充满冲突的对华政策,也能发展出正确势头。然后便能根据自由世界秩序的规则,将中国纳入气候保护或全球卫生政策的合作中,包括开拓全新、具可持续性的商业领域。北京若想破坏这一秩序,便予以反击。这样做的代价不会比看似划算的绥靖政策更高。”

德国门户网站t-online周六刊登了与自民党议员雷赫(Ulrich Lechte)访谈,标题为“德国政府的中国策略已然失败”("Die China-Strategie der Bundesregierung ist gescheitert"),同样谈及了德国的对华政策。雷赫在访谈中表示:“中国只关心自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背后有明确的外交政治策略,让各国在经济上依赖北京,使其陷入债务陷阱。”

“我们必须摆脱‘通过贸易促进转变总会成功’的想法。相反的,联邦政府的策略其实是失败的。最迟在习近平上任后,中国的民主化已被全面叫停,而且早已往反方向奔去。对于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如同毒贩一样分配资金,使其对中国产生依赖,西方国家没有做出应对。”

他形容中国像是“高利贷”,在一些国家迫切需要资金时提供贷款,使其负债累累,必须为此付出高昂代价,乌干达便是一例。

自民党议员Ulrich Lechte直言,德国的对华政策是失败的。 图像来源: Petra Homeier

“德国政府必须在德中政府磋商期间,严肃对待人权议题,而不是在会议桌上顺带一提。” 他认为“现在是做出明确表态的时候”,德国可以寻求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民主国家的声援。

他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并在短时间建立庞大军力,冲突是可以遇见的。“因此我们必须在人权问题上更强力的发声。绝不能允许台湾有一天被变成既成事实。我们需要保护和加强一战和二战后建立的多边秩序。但我们不能独善其身。”

雷赫认为,西方国家必须设法让因贷款而依赖中国的国家摆脱钳制,“进而抑制中国对联合国大会的影响力。”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