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如何劝北京温柔对待香港?

文山 摘编
2019年8月27日

《明镜周刊》认为,西方应该避免激怒中国,从而让中共党内温和派在香港问题上获得更多话语权。《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香港问题的症结在于“一国两制”自身的矛盾性。

China, Shenzhen: Peking droht Hongkong mit Gewalteingriff
图像来源: Reuters/T. Peter

(德国之声中文网) 《明镜周刊》网站刊发了一篇题为"尽管如此,中国依然不是敌人"的评论。作者花久志(Georg Blume)认为,尽管香港的危机暂时无解、北京武力干预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西方依然应当支持中国内部的温和派。

"西方应当怎么做,才能避免中共武力干预?西方到底应该是更加强硬地威胁和警告,还是应该采取谨慎的外交手段?这个问题背后,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如何与北京打交道?中国是否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敌人,西方需要在他变得过于强大前予以及时敲打?还是一个需要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战略伙伴?"

作者认为,1989年,赵紫阳、温家宝两名中共温和派高官就曾经深入天安门广场,与示威学生展开对话;如今,在中共高层内部,也必定会有温和派与强硬派的争执。"现在中共对外没有释放出任何消息,这很可能意味着激烈的内部争斗。毕竟,香港问题太重要:65%的外国对华投资、65%的中国对外投资都是通过香港的金融系统完成的,今天的香港依然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谁要是打击香港,谁就要冒经济衰退的风险,即便是经济仍在不断增长的中国也同样如此。"

"所以,西方有足够的理由去采取谨慎的策略。如果危机持续下去,香港学生们成为中国这一全面监控政权的牺牲品的危险性实在太大。要是鼓励他们继续采取行动、西方媒体继续展现他们的形象,到了中国国家机器出手、搜查住宅的那一天,西方就帮不了他们了。天安门镇压后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局面。而在2008年奥运前夕藏人反抗时,西方也给予了他们许多支持,但是后来中国军警逐个搜查村庄、寺庙时,西方一点忙也帮不上。有些当时失踪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归来。不久的将来,这种局面也可能会出现在香港。"

"能够真正阻止这一切的人,不在华盛顿,也不在布鲁塞尔,而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等机关内。这些人(温和派)现在甚至还有些话语权。香港至今也不过开了一枪,而且是没有造成伤亡的鸣枪警告。西方现在必须去支持中共内部的温和派。"

"西方只有在呼吁包括香港学生在内的各方都有所克制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一点。西方不能出于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或者出于战略动机而让香港的年轻人自我毁灭。西方也必须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北京时是无力的。那些想让在华、在港西方企业首当其冲违抗北京命令的人,根本错判了双方的权力格局。在香港,中共能够为所欲为,而其后果则不仅仅由中国承担,而是全世界。"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yodo

《法兰克福汇报》以"有保留的体制能否存在?"为题,刊文指出,香港问题的根源在于"一国两制"本身的矛盾性。作者Mark Siemons写道:

"在北京的计划中,香港应该是一个自治政体、一个分权体系、一个有所保留的政权。但问题是,香港民众应该在这种格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难道也是有所保留的民众么?事实上,香港民众现在正在脱离这种角色定位。他们反送中、要求对警方武力进行独立调查,他们在要求获得一个真正法治社会中所应有的权利。真正的法治社会与有所保留的法治社会之间的鸿沟,在过去几年、尤其是今年内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所认识到。不论是2003年的50万人上街抗议'二十三条立法',还是书商绑架案,抑或是香港企业受到的巨大压力,以及警方面对黑社会打击示威者时的不作为,还有中国军队的威胁:北京明确地昭示,只要他们认为国家主权受到了威胁,他们就不拘泥于法律的条文与法治的精神。"

"北京害怕失去对自己打造的'一国两制'的掌控,这似乎就是北京显现出矛盾性的原因。中国指责美国等外国势力操纵香港示威,这是宣传口径,但是也体现出了北京对西方可能利用香港的恼火,担心西方会借此不仅仅颠覆香港、更会颠覆整个国家的政权。"

"这种偏执的结果就是,很大一部分的香港民众前所未有地反抗中央政府。但偏偏这种局面能够导致改弦更张:北京认识到,狭义的'两制'的代价太过高昂。国际社会以及全球商界由于担心经济关系受损,因此不太有意愿对抗北京、捍卫本初的契约精神,他们也没有施压手段。但是,如果能够帮北京算明白代价,对眼下的局势倒也有所裨益。"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