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德中之间为何不能既是伙伴又是制度性对手

2022年1月4日

德国和欧盟对华新战略中将中国同时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者比巴在《商报》发表客座评论,论述这种“三分法”对于德国和欧盟利益而言无所裨益。《图片报》呼吁抵制北京冬奥会。

Symbolbild EU - China
图像来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商报》发表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塞巴斯蒂安·比巴(Sebastian Biba)撰写的客座评论。作者认为,联邦政府应该停止目前的对华路线,而是将中国改作竞争对手看待。

评论指出,“德国和欧盟将中国同时看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然而这种‘三位一体’很难顺畅实现一个连贯性的中国政策,同时增加了德国各联邦部门追求自己的政策路线的危险”。

“中国已经明显表达了,如果作为制度性对手,中国不想也不会同时成为伙伴。那么,德国就需要做出选择。可是选择什么呢?对前总理默克尔而言,务实的伙伴关系一直是她对华政策的重点。尽管北京仍然希望这种做法能够继续下去,但它已越来越接近极限。”

“即便习近平作为首个外国领导人向新当选的德国联邦总理肖尔茨表达祝贺很具有指向性,但是很难想象绿党主席贝尔博克担任外长的德国新内阁会继续几乎不受限制地使价值观目标让位于经济利益。”

评论写道:“要求德国对华看法做出方向大调整——将中国看作意识形态的制度性对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这真的会带来成效吗?很难说。因为‘制度性对手’一词最终意味着将北京塑造成一个敌人。这将违背德国和欧洲的利益。因为这种做法会让解决全球性问题变得更遥不可及。”

“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这种战略也意义不大。俄罗斯再度咄咄逼人、美国的安全保证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难保不在下届美国大选卷土重来),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德国和整个欧盟不想陷入利益纷争,就不能允许对中国充满敌意。”

评论指出:“除了合作伙伴和制度性对手,到目前为止鲜有讨论的竞争者角色是一条中间道路。但现在还需要对这个词进行广泛的定义:一方面,它应该允许与中国进行基于价值观的明确切割;但另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利益向中国继续开放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大门。”

“从这个角度看,‘竞争者’的提法既不天真,也不会过度对抗。相反,这一中间路线将为务实评估我们与北京打交道时的机遇与风险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将中国看作制度性对手的评估显露出相当大程度的恐惧和不安,但竞争这个词意味着对德国和欧盟自身实力的信任。通过这种方式,德国也可以考虑到民众中普遍存在的情绪,即未来对中国采取比默克尔时代更强硬的立场。”

抵制北京冬奥会

《图片报》发表评论,呼吁抵制北京冬奥会。评论称,一个月后冬奥会盛大的开幕仪式将在北京举行,但中国假面的背后是“对穆斯林少数民族维吾尔人进行的再教育和奴役,对香港最后的民主人士进行封口或监禁,以及侵略中华民国(台湾)的计划变得越来越具体”。

评论指出,“此外,中国作为新冠疫情最先爆发的国家却比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能从疫情中受益,经济上脱颖而出——而世界其他地区则在遭受病毒的后果影响。”

评论最后写道:“在中国召开奥运会正是要掩盖这一切。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政治人物们只能有一句座右铭:抵制中国冬奥会,冷落北京! ”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