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奥地利《标准报》撰文分析,中国如何“从世界工厂变成全球公敌”?文章指出,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对西方企业颇具吸引力。廉价的劳动力、相对稳定的结构和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提供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环境。但昔日的伙伴已经变成了威胁。
文章描述20多年前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的身上还完全找不到系统性敌手的影子。当时“全球化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口号。从西方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同时解决了两个问题:企业不仅可以从更便宜的采购价格中受益,而且还能够实现本国环保和民权运动要求实现清洁生活环境的愿望。……在出现所谓的转折点之前,政治基本上不介入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复兴的自由市场理念还包括减少补贴和依靠市场力量。”
过去半年中,“去风险”取代了“脱钩”,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和安全政策的一个共识。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国际上被讨论和接受的?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图像来源: VALERIA MONGELLI/AFP/Getty Images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图像来源: Ole Spata/dpa/picture alliance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图像来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图像来源: Boris Roessler/dpa/picture alliance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图像来源: Nathan Posner/AA/picture alliance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图像来源: Jens Schlueter/AFP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图像来源: :Simon Dawson/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图像来源: S. Shaver/dpa/picture-alliance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图像来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图像来源: Rainer Unkel/IMAGO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 文章写道:“然而如今,关于中国的争论以‘去风险’、‘脱钩’、多极世界秩序和冷战2.0等术语为特征,有时甚至会谈论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空军4星上将、空中机动司令部司令米尼汉(Mike Minihan)预计中美之间将在 2025年开战。美中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冲突。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许多欧洲人也一直在批判性地思考与北京之间的密集商业往来。我们对中国的依赖不是比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还要多吗?2023年9月,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 (Annalena Baerbock) 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形容为“独裁者” — — 这激怒了北京领导层。”
文章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让北京从机遇变成了威胁?”
什么是脱钩?什么是去风险?
文章认为,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只是变得更成功。例如,无论是在电动车、机械设备、机器人都多种行业和领域,中国企业不但迎头赶上甚至超过了西方的同行。
文章继续写道:“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地区堪称全球经济的心脏。1.4亿人口居住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近80%居住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特大城市。20年来,已有数以万计的国际企业落户于此。”
然而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执行的严苛的防疫政策导致长三角地区的物流停滞。“世界各地的货物和重要产品突然失踪了。……曾经全球化带来的准时生产突然荡然无存。美国尤其意识到,过去20年产能逐渐减少并转移到中国意味着什么。……在西方,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需要更加独立于中国。”
文章写道:“中国不再像15年前那样还是全球希望的承载者。在习近平的统治下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方对这一事态发展的反应也变得更加激进。世界不再共同成长,而是越发分离。这就是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和爱好者所抱怨的——全球化时代的终结。”
全球化时代结束了吗?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武警会在中国侵台行动中扮演哪种角色?
《商业内幕》关注到中国可能会让武警部队在入侵台湾时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引述华盛顿智库“国防重点”(Defense Priorities)亚洲接触项目主任莱尔·戈德斯坦(Lyle Goldstein)的看法:“根据我的观察,他们(中国武警)训练很刻苦,装备精良,纪律严明。他们接受了严格的思想培训,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可能是入侵该地区(台湾)的主要后备力量……如果发生全面入侵,我认为两栖攻击不仅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是完全有可能的。”
伦敦国王学院东亚战争与战略教授帕塔拉诺 (Alessio Patalano) 认为考虑到武警在城市的训练,让其参与接管台湾的行动是有意义的。
“他说,武警拥有‘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参与外科手术式的军事行动,捕捉战略目标,其机动性、速度和对城市地区行动的熟悉程度至关重要。……因此,在夺权的想定或在行动的早期阶段使用武警夺取关键港口和机场基础设施,即使不是首选,也应被视为可行的选择。”
英国皇家联合研究所国际安全团队高级研究员谢特勒-琼斯 (Philip Shetler-Jones) 表示:“如果台湾人民反抗中国占领者,那么中国将不得不诉诸自己的警察部队,这可能会相当漫长。”他补充说,越多的武警部队能够承担“公共秩序”任务,就会释放更多的战斗部队。
文章指出,“军事专家们和国防官员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迹象,例如武警部队在过去20年中的快速现代化以及在台湾周围的演习,均表明中国可能会在几年内采取行动。”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