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是傲慢?还是无知?

文山 摘编
2019年7月9日

《世界报》认为,面对中国经济越发巨大的影响力,西方似乎在刻意淡忘对香港的道义责任。《南德意志报》驻华记者则担忧地指出,欧洲人的优越感,正在让欧洲在国际竞争中落后于充满斗志的中国人。

China Skyline von Hongkong bei Nacht
图像来源: Imago/Westend61

(德国之声中文网) 柏林出版的《世界报》以"香港的漫长道路"为题,刊发社论指出,上百万香港人捍卫自治的抗争,也让世人更加关注整个中国的人权状况。

"部分示威者在7月1日的骚乱和暴力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但是这依然能够显示出香港人的绝望情绪,在年轻一代中,这种情绪尤其明显。据悉,还有两人因此而自杀。街上的年轻人愿意为更加崇高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自由,甘愿冒坐牢的风险。与此同时,年轻的示威者面对强权,也越发感到无助和孤单。这是一场有关未来和前途的抗争,示威者推崇殖民时代晚期的理念,也并不奇怪:正是在那个时期,独立司法、自由市场经济、独立货币、言论与新闻自由等无形的财富诞生了,今天的香港依然拥有这些财富。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当时还曾尝试来保障民众的基本自由权利:他力推政治改革,让民众获得选举参政的权利,而且丝毫不惧怕由此与中国政府产生的冲突。"

"但是北京似乎并没有完全接受这种特殊地位。从回归的第一天开始,中国政府就试图用一切手段来架空香港的自治和自由,这个特别行政区最好尽快纳入共产党的统治模式之下。即便当初许诺了'一国两制50年不变',但对于北京的统治阶层而言,这座城市习以为常的自由精神依然是可疑的。"

文章接着指出,在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英国人或者说西方人似乎在刻意淡忘对香港的责任。"香港示威者的诉求是明确的,而且是在回归时确立的法律框架之内。他们要求政府完全放弃《逃犯条例》、收回将示威称作'暴动'的言辞、释放被拘捕的示威领袖。这部争议法案威胁着特别行政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违背了当年的国际条约。要是国际社会面对香港人的这些诉求而依然不明确表明立场,就会发出一个令人悲观的讯号。"

杭州的一所中学课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Imagechina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报》则刊登了一篇由该报驻华记者撰写的评论。文章以"看看这个国家"为题,担忧地指出,德国的年轻人自以为国际化,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被雄心勃勃的中国同龄人甩在身后。

"我们从一出生起就获得了先发优势:稳定的政治体制、负担得起的医疗卫生系统、免费教育。只要付60欧元,就能获得全球最有价值的护照。等到我们步入职场时,我们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全球平均值。而我的中国朋友们却并不拥有这一切,而这正是对他们的激励。"

"当年我在北京的一所中学交换一年,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活生生地被呈现在我的眼前。第一天,我的班主任就鼓励我今后去北京大学念书。而我那些从小挑灯夜战的同学们,则几乎不敢拥有这个梦想。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进入北京大学,但是对于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却适用不同的规则,一切大门都向他们敞开。"

"但是,这一切如今正在改变。在事关未来的赛跑中,欧洲遭到了接二连三的重击:希腊债务、难民危机、英国退欧。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则在迎头赶上。90年代以来,亚洲的GDP已经翻了三倍,中国甚至翻了9倍。这一崛起,也让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摆脱贫困,成为了中产阶级。……在网络科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方面,中国早已超越我们。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方面,中国正在超越。英国《金融时报》将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中美贸易战、华为争议则显示,西方人如今对中国是多么地恐惧。中国的专制,中国对人权的蔑视,中国对民众的监控,这一切决不能成为欧洲的样板。但是,我们现在也必须睁开眼看一看周围。"

作者随后担忧地指出,她身边的许多德国朋友依然对中国知之甚少,中国对他们而言似乎就是一部充满偏见的纪录片,不想看时随时可以换台,仿佛和他们的未来生活毫无关系。作者问道,这究竟是无知还是傲慢?与之相反,她身边的中国朋友对欧洲的兴趣要大得多。

"最晚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方人这种普遍的优越感,已经不合时宜。而且这种优越感是危险的。对于中国来说,欧盟现在依然有价值,是因为欧洲拥有中国政府所需要的科技。等到这种局面也结束的那一天,欧洲就会彻底丧失对中国的影响力。届时的欧盟就会像如今的德国汽车厂商那样:早年间一直嘲笑中国制造的汽车仿佛'滚动的饭碗',现在却突然要面对中国厂商推出的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在保持全球竞争力方面,我们欧洲现在做得实在太少。"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