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访华行程的最后见到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德国媒体看来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称,“有时候,决定政治气候的,是那些细小的用词。”这篇题为“字字千金”(Wo jedes Wort zählt)的评论写道:
“‘进展’就是这样一个词。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与美国国务卿托尼·布林肯会晤时指出,中美关系取得了‘进展’,这个说法定位对国际贸易意味着千百亿美元,而且意义还不仅于此,这还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本,必须聪明地拿来投注。
布林肯访华最大的认知收获在于,人们意识到,尽管(美中)双方间存在种种竞争,但仍希望继续外交努力,而且仍能够找到共同语言。布林肯精心计算好的让步得到了中方的接受,后者还示意愿意回到可预判的轨道上来——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和习近平争取第三届任期以及疫情时期的中国都偏离了这条轨道。2017年以来,双边关系陷入低谷,现在,一个谨慎审视的时期开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无话可说的状态何其危险,过去数年里已有足够的例子。中国的制度容易造成的情况是,通过对外展示强力来掩盖内部的虚弱。而美国国内的反中情绪也早已脱离了现实,两党内部的对华强硬派展开了一场看谁更强硬的竞争,让国家无所适从。
因”间谍气球“风波推迟访问4个多月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终于进行了出任国务卿以来首次对中国的访问。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从布林肯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只有低级别官员接机,到最后悬念揭晓,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和他会面,所有的细节都在外界的密切注视下。
图像来源: Leah Millis/REUTERS布林肯此次北京之行是美国国务卿5年来首次访华,也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方访华的最高级别官员。不过,当布林肯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没有红地毯,没有人献花,到场迎接的中方官员只有相对级别较低的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有意思的是,机场地面还画有几道红线,而现场照片也正好捕捉到布林肯脚踩“红线”的瞬间。在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性低谷之际,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具有象征性意义。不过,也有专家指出,除了希拉里·克林顿2012年作为国务卿访华时中方为她铺了红地毯外,克里、蒂勒森、蓬佩奥等美国国务卿抵达中国时,停机坪也没有红地毯。
图像来源: Leah Millis/REUTERS布林肯6月18日早上抵达北京,下午抵达钓鱼台国宾馆,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会谈。不过,中国央视18日晚上7时播出的《新闻联播》却没报道此事。对于布林肯和秦刚长达6、7个小时的会谈,中国官媒新华社等只报道了秦刚以训诫口气表达的中方立场,但未提布林肯说了什么。新华社称,秦刚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最突出的风险”。
图像来源: LEAH MILLIS/REUTERS布林肯在与秦刚会谈后在推特写道,双方讨论了如何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负责任地管理两国的关系。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指出,布林肯强调了双方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提出和中国在一些议题上可以合作,但同时表示,美国将继续保护美国人的利益,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华尔街日报》先前分析,美中最近恢复对话的驱动力之一,是定于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北京希望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该会议并与美国总统拜登单独会面铺平道路。
图像来源: LEAH MILLIS/REUTERS从现场照片可以看到,在布林肯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分别与中国外长秦刚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为首的中方代表团会晤时,除秦刚、王毅以外的中方人员都戴着口罩,美方人员除布林肯外也“入乡随俗”地戴上了口罩。今年3月北京斡旋沙伊两国达成协议的画面显示,在三方会谈上,所有官员都没戴口罩,与现在布林肯会晤北京官员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图像来源: Leah Millis/REUTERS直到最后一刻,中国国家主席、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是否会接见布林肯一直是一个悬念。就在布林肯抵达北京的前夕,中国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微软前总裁盖茨,称其是老朋友,并表示他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分析家认为,如果习近平不见布林肯,那中美关系将会更加堪忧。如果见,双方关系可望进一步缓和,习近平11月赴旧金山参加APEC峰会时也可能对美国进行一次正式访问。
图像来源: Li Xueren/Xinhua/IMAGO按惯例,美国国务卿访华,中国领导人都会与之会晤。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布林肯前任蓬佩奥2018年10月访问中国时,习近平就没有见他。当时,中美贸易战已经登场,美国副总统彭斯刚刚发表强硬的对华政策演讲,双方关系非常紧张。如今,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在中国气球侵入美国领空事件后推迟访华的布林肯,意味着中美将保持高层沟通,而布林肯也达成访华前宣布的与中国进行“坦率、直接和具有建设性”讨论的主要目标。会谈中,习近平坐在正中,左右手的长桌分别坐着中美官员。习近平和布林肯均没有戴口罩,而此前在与布林肯会晤中没有戴口罩的秦刚和王毅则和其他官员一样戴上了口罩。
图像来源: Leah Millis/Pool/REUTERS 双方有太充足的理由将其竞争对抗纳入一个管控机制。从经济层面看,美国和中国都不能允许为争夺影响势力范围而展开一场战争,而军事上,这样一场对决将没有赢家。因此,考虑如何管理这一关系,是明智的。美国采取了主动,中国则予以了回应。在长时间的互不交流之后,这一成果不可小觑。”
相互竞争的伙伴
柏林出版的《日报》关注了中国总理李强率团访问柏林,参加德中政府间磋商。作者认为,中国正在对欧洲展开一场魅力攻势,而德国仍被中国视为在欧盟内最重要的伙伴。但这篇题为“柏林为来自北京的对手铺开红地毯”的文章写道:
“不过,德国政府不应被顺耳的言辞所蒙蔽。中国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对内变得更加高压,而且停止了其经济改革路线。像以前那样一切照旧是不可能了。
北京在国际上表现出的越来越强的攻击性、其对台湾日益加剧的军事威胁、对香港民主运动的彻底打压以及对经济活动更强化的干预,都使得德国国内对中国的态度受到很大影响。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谈‘以贸易促转变’了。尽管如此,正如德国联邦总理肖尔茨(社民党)上周所说,眼下正是对话的时机,‘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下,相互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
德中政府磋商在即 如何重新定位对华关系
德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持务实的乐观态度,政府发言人毕希纳(Wolfgang Büchner)表示,期待一场‘良好和建设性的交流’。此次磋商的主题是‘共同可持续行动’,意在强调同中国关系中伙伴的层面。对德中关系,柏林不厌其烦描述的定义是‘伙伴、竞争者和战略对手’。
然而近来,重心越来越偏向战略对手的方向。本周三在柏林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也表明了这一点。该战略强调,中国‘一再采取与我们(德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相违背的行动’ ,同时,发展伙伴关系还有现实可能的领域正在缩小。
文章最后写道:“吸取了对俄罗斯关系的教训,联邦政府面对德国对中国(比对俄罗斯)更为巨大的依赖性,选择了‘去风险’ (De-Risking)的口号。这意味着减少风险和依赖性,以便能应对比如北京将威胁付诸实施、进攻台湾这样的情况。但是对一些德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来说,其对中国市场和生产基地的依赖性如此之大,不得不作长期的转型。”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