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欧中渐行渐远是谁的责任?
2024年10月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瑞士《新苏黎世报》以“欧洲正在远离中国当权者,北京自己需要为此负责”为题,刊发评论指出,欧盟对华汽车关税标志着欧中关系的重大转折。作者认为,欧洲这样做的原因既有跟随美国的动机,也是因为在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爆发后认识到了依赖中国的危险性。而中国市场本身重要度降低,也成为了这一趋势的重要推手。
文章注意到,2020年以来,德国对华出口的占比稳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疲软导致进口需求下滑。
“习近平似乎并不怎么热衷于大规模救助计划,他更希望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转型,减少对房地产以及建筑行业的依赖。北京似乎已经接受了今后几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局面,其结果便是中国市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下滑。”
“近几个月来,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争取吸引欧洲。中国外交部让欧洲几个大国的公民免签入境,还向乌克兰派出调停特使。习近平还强调了要对外国投资者保持开放,并表露其改革意愿。可是,中国政府的魅力攻势还是在地缘政治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欧洲并不是习近平的优先事项,经济也不是。他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并且将其他一切都置于中美对抗之下。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有俄罗斯、伊朗、朝鲜作为盟友,两个倾向专制的欧洲国家也是中国的好朋友:匈牙利和塞尔维亚。2023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的一半都流向了匈牙利。”
“所以,欧盟越发疏远中国,北京自己要为此负责。欧盟对华汽车关税是一大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此类措施。习近平坚持自己的路线,而欧洲也会加速疏远中国。很显然,这是北京愿意付出的代价。”
曾任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的经济学家Heiner Flassbeck在网络媒体Telepolis上以“对华关税 – 当政客错误解读经济进程之时”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自由贸易面临的真正威胁并不一定来自中国。
“此前,能够得益于中国市场巨大的绝对优势的,大多是西方企业。自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至于连续多年中国企业的外贸额根本无法和西方工业国相比。换而言之:中国的外贸曾经很大程度上是由在华外企实现的。直到十年前,人们依旧估计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六至七成并非来自于中国本土企业,而是将产能转移到中国的西方企业。”
“如今,中国本土企业凭借最现代化的科技以及依旧较低的工资水平(因为中国的人均经济整体生产效率依旧较低)也开始得益于绝对优势。于是,西方的外行人士就跳出来说,中国产品只是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如此便宜。”
“只要西方企业依旧能利用中国的绝对优势以最低价格向全球市场销售(换而言之:赚取超额利润),他们就会觉得一切正常。而现在,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企业也开始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就开始用无比牵强的论据去进行抵制。这样的政治实在太荒谬。”
作者认为,如今的局面正在动摇原有的“贸易自由等同于经济高效”、“干涉自由贸易必定会损害经济运行效率”这一理论根基;因此,新一代的国际贸易体系必须建立在更为符合现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不是新自由主义贸易理论的幻想。
“这一切绝非易事。当某个国家的企业凭借高生产效率、低工资水平获得超高垄断利润并向别国大举出口商品时,采取抵抗措施的其他国家并不应简单地遭到指责。当垄断利润损害别国的健康企业之时,这种抵抗措施可能是合理的。”
“但在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也只能通过这种绝对优势以及抢占市场份额来实现赶超。难道我们可以出手阻止他们吗?谁要是一方面欢迎本国企业搬去中国等地进行廉价生产、另一方面又对得益于廉价生产的中国企业之产品举起关税大棒,那他绝对就是一个糟糕的民族主义者。”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