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白纸黑字 都是算计

文山(摘编)
2021年1月1日

新年第一天的德语报刊继续关注欧中投资协议。《柏林报》指出,经济增长能治百病,因此寻求稳定的增长环境的北京也同样有求于西方国家,这就是中国签署协议的动机。《商报》的一篇客席评论则认为,欧盟并非太天真,而是精心算计了风险和利益。

Symbolfoto Handels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EU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报》以"中国龙低声喘息"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虽然中国快速复苏的经济、低迷不振的西方经济让不少人感叹"中国正甩下我们绝尘而去",但是中国其实同样也离不开世界各国。

"一方面,中国正在寻求扩张。很显然,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另一方面,这并不代表中国就能够抛弃世界其他国家。北京需要西方国家的市场,而且三分之二的中国出口产品其实是来自在华外资企业,后者在中国生产商品,而这些商品又是在其他国家设计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泥足巨人。这就是中国扩张的代价。"

"最近,这条所谓的巨龙不再喷出烈焰,而是低声喘息。就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现在也在寻求稳定。"

文章接着指出,对于北京而言,既有的国际秩序纵有千般不是,也总归好过混乱,后者会阻挡中国的扩张野心。"经济增长不仅仅是西方的万能灵药,中国政府同样清楚这一点:金钱是这个世界的社交润滑剂,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社会契约。因此,中国人和欧盟现在完成投资协议谈判,并不是什么凭空出现的产物。"

图像来源: Johanna Geron/AP/picture-alliance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欧中投资协议既是机遇,也蕴含着三大风险"为题,刊登了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胡谧空(Mikko Huotari)撰写的客席评论。文章指出,德国、欧盟努力达成协议,并不是因为太天真,而是精心算计的结果;协议为欧洲企业争取到了更好的在华地位,同时也带来了三个主要风险。

"首先,中国就市场准入、公平对待欧洲企业的承诺很有可能在今后实际操作中被淡化。中国经济政策如今更强调的是自主以及'泛安全化'。相比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那些将会冲击欧洲经济竞争力的政治目标对北京而言更为重要。对于中国而言,欧洲企业被看作是现代化进程的催化剂。协议中软绵无力的监督执行机制,以及中国对待国际条约的不良记录,都让人对整部协议有所怀疑。"

作者担忧地指出,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中长期而言就是一场战略赌博,一旦中国届时采取霸凌行径,欧洲的长期战略利益就会因欧洲的未来创新能力与中国高度捆绑而严重受损,目前澳大利亚的遭遇就是一个警示。

"其次,对北京而言,这份协议也具有政治和战略意义。中国就更良好的生意往来做出承诺,而代价则是欧盟默许一党专政政权的对内及对外行径,这也包括了北京的香港、台湾政策。……但是,协议对这方面的约束极少,只是提及了极其有限的劳工权益保护。"

文章认为,协议的第三大风险在于,这份欧盟与中国签署的协议,实际上是由德法两国力推的,这会让欧盟的"外围国家"感到在重大问题上被边缘化。而且,随着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欧洲的共同对华政策俨然一张空头支票。此外,协议也对欧盟修复对美关系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而最大的风险可能是政治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辩护机制:为了促成协议的最终签字、为了辩护这份协议,欧洲人有可能对中国的现实和今后趋势视而不见。"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