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西德意志广播电台发表评论认为,总理肖尔茨做出访问中国的决定是错误之举。评论指出,肖尔茨的中国之行“不仅多余、浪费时间,而且还给‘飞行耻辱’多了一个理由”,“总理在完全错误的时间飞向完全错误的方向”。
评论指出:“德国的目的地应该是:向着更多独立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这会是一段漫长复杂,但非常必要的旅程。”作者笔锋辛辣地写道:“如果肖尔茨想看大熊猫,他可以在总理办公室附近的柏林动物园看。因为东道主习近平7年前把大熊猫梦梦和娇庆作为中国和德国之间良好关系的 ‘大使’交给了德国首都。这也是肖尔茨自己的看法。但总理对观赏柏林动物园的大熊猫不感兴趣。他想在北京讨好具有政治侵略性的熊猫。但这恰恰是一个大错误! ”
评论认为,肖尔茨在动身前就已经开始向北京下跪:他带着柏林政府对中远收购汉堡港集装箱码头股份案的批准向北京方面献礼。
“汉堡港目前只是一个长链中的最新的一环。作为一名驻布鲁塞尔通讯员,我亲身经历了中国一家国有公司如何获得了欧盟最大桥梁的建设项目,这一项目也是由我们的税款出资的。德国和奥地利最出色的桥梁建设企业也拼不过拥有国家补贴和被中共控制的中国建筑公司。”
“肖尔茨的中国之行不合时宜,他正在追随他在汉堡的伟大榜样赫尔穆特·施密特的脚步。社民党党内这一被神化的总理作为首位西德总理于1975年出访了人民共和国。天安门大屠杀也不能阻止施密特一次又一次地拜访中国领导人。施密特曾讲授说,评判其他国家时不应该采用欧洲的标准。在他看来,普世人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评论写道:“总理在这场独奏中完全不必要地陷入了熊猫的陷阱。而如果是示范性地再次前往基辅,向乌克兰人提供更多的德国防空系统和坦克,向中国展示柏林方面的决心和无所畏惧,这才是应该摆放在北京面前的恰当姿态。”
德国的对华政策将驶向何方?
欧洲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
t-online网站就肖尔茨访华一事发表了观点不同的评论。评论认为肖尔茨总理现在做出访问北京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且中资企业入股汉堡港没有被断然拒绝也是可以理解的。
评论认为,“从根本来说,欧洲首先需要做的是要争取时间。欧洲需要一段时间打开新的贸易通道,建立新的灵活的供应链以及实现进出口更加多样化。到时候可能很多商品不再是主要来自于中国,但是(希望)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尽管很明显,欧洲的角色将永远是与美国并肩作战,但只要可能,与中国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符合欧洲的利益。”
那么德国究竟应该怎么做呢?作者认为,欧盟应该迅速同加拿大以及南方共同市场签订自贸协定。“最重要的是,欧洲人现在应该大力促成与美国达成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特朗普总统曾给欧洲人吃过教训,即使与美国的友谊也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欧洲也可能成为美国贸易制裁的对象。”
“这种协议的重新谈判也需要几年时间。在此期间,美国人将失去兴趣也不是不可能。而且欧盟成员国也可能会利用这样的协议当作借口来推动自己的利益。但欧洲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不只是因为欧洲一直受益于而且还将继续受益于自由贸易,同时也是因为如果欧洲不这么做,它将在美国和中国势力范围之间被撕碎。”
1972年德中建交以来只有一位德国总理没有在任期内访问中国,但他却是短时间内“两次”访华的总理。你知道他是谁吗?被中国领导人称作“老朋友”的德国总理又是哪(几)位呢?
图像来源: Emmanuele Contin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德国社民党籍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在任期间,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起外交关系。不过他并未在担任联邦总理的时候访问中国。等到勃兰特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已经是1984年。受中共邀请,1984年5月28日,勃兰特以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身份率团访问北京。虽然他是在野党领导人,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超出常规礼节,在钓鱼台国宾馆迎候勃兰特。勃兰特访华期间还有一些小的花絮。他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仍顶着33度的高温登上了长城。而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攀爬长城的距离还不到勃兰特的三分之一。勃兰特结束完对中国的访问准备取道香港回国,但是却在香港上空遭遇暴雨,飞机被迫返回广州机场。他开玩笑地说:“现在已经是我第二次访问中国了。”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 / Klaus Rose1975年10月,接替勃兰特出任总理一年多的施密特(Helmut Schmidt)首次访华,成为德中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主席见过面的德国总理。施密特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让人难忘的人。他冲劲十足、魅力四射,才华横溢,但是冷酷而固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拥有敏锐的直觉。毛泽东是聪明人,但理智并非他的强项。他发动的那些大规模运动并非清醒理智的产物。”施密特很早就判断中国具备成为一个全球政治和经济大国的巨大潜力。对施密特而言,中国的崛起是他在其政治生涯里呼吁建成团结且强大欧洲的原因。他认为,只有这样,欧洲人才能“在面对中国时以及和中国一道在世界上实现自身的利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etail德国前总理科尔(Helmut Kohl)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导人之一。他执政期间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力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新华社在2017年科尔去世时发表的悼念文章中将科尔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对华友好,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中欧对话和合作,为中德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10月,科尔首次以总理身份访问中国。德国《时代周报》当时在报道中写道:“科尔带着尊敬的态度迎向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邓小平。科尔不自觉地把身体埋在沙发里,似乎想让宾主之间的身高差能有所平衡。”(注:邓小平身高1.6米左右,科尔身高1.93米)科尔在任期间曾4度访问中国。
图像来源: Martin Athenstädt/dpa/picture-alliance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是在1999年5月12日。这原本应该是一次正式访问,为期一周,而且访问中应该包含广泛的经济会谈。但是由于5月7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轰炸,造成三名中国记者死亡,施罗德的访华行程也被迫压缩至只有一天,而且降格为工作访问。当时在总理府办公室担任外交和安全政策顾问史坦纳(Michael Steiner)说,原本应随同施罗德访华的33名成员组成的商业代表团以及12项合约的签署计划全部都被取消。不过在这次工作访问结束之后半年不到的时间,11月初,施罗德再次访问中国,这一次还带上了庞大的经济代表团。施罗德在任的7年间总共6次对华访问。他主张取消对华武器禁运,6次访问中从未公开涉及人权问题,因此他执行的对华政策也被德国舆论批评为“缺少道德”。
图像来源: Andreas Altwein/dpa/picture-alliance2005年开始出任德国联邦总理的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上任后的第二年开启了她作为总理的首次中国行。第一次出访中国,默克尔选择了北京和上海两站。当时中国媒体在报道对默克尔的访华印象时称,“展现在中国民众面前的默克尔是一副谦逊简朴的形象,镜头前的笑容甚至有些羞怯”,但她的“高效和务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次年9月,默克尔在总理府会见了藏人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关系随之进入“冰期”。2008年10月,默克尔再度前往北京,出席亚欧峰会并与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举行会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热情接待。当时跟随她访华的还包括德国工业联合会、大众汽车集团、西门子股份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和戴姆勒公司的高层代表。当时媒体评价称,默克尔的这一次访问“为德国企业界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epa/R. Vennenbernd2019年9月,默克尔最后一次作为德国总理访问中国。当时正值香港抗议活动延续数月,默克尔这次访问中也谈到香港问题,呼吁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危机。在12次的访华行程中,几乎每一次默克尔都提出前往北京之外的省市参观考察。她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还访问过南京、西安、广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阳、深圳、武汉。图为2019年默克尔考察“中德友好医院”武汉同济医院。2021年10月13日,默克尔即将卸任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频会晤中对默克尔表示:“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将卸任德国总理,中国人重情重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中国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去年11月组阁的德国红黄绿政府总理肖尔茨尚未以总理身份访问过中国。今年8月他在夏季记者会上呼吁德国企业不要过于依赖中国,而是要依赖多样化的供应链。他说,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已称为德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他还说,就他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双方进行了讨论,但还没有确定日期。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专家巴尔金(Noah Barkin)分析认为,由于肖尔茨对华语气变得越来越强硬,“几个月来,北京对德国的态度一直很冷淡”。
图像来源: Emmanuele Contin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