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默克尔的批评有没有用?

文山 摘编
2019年9月7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京向中国领导人明确地提出了香港问题,德语报刊纷纷就此刊发了评论。有文章赞扬默克尔此举证明了她没有把经济利益置于价值观之上,也有观点认为,默克尔的表态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还有评论则认为,默克尔对中国的批评不够直接。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联合新闻发布会上,默克尔和李克强谈到了香港问题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国之声中文网)《曼海姆晨报》认为,中国既没有遵守维护香港自治的承诺,也没有兑现向德国真正开放本国市场的承诺,柏林必须就这两点向北京提出批评。

"默克尔在北京的访问,证明了她不仅仅是关注经济利益的现实政治家。她也伸张了香港的'法治和自由'。这种表态当然不讨北京的欢心,中方一直在强调不干涉内政。但是在香港问题上,这是无稽之谈。在2047年前确保香港自治权利的'一国两制',是国际条约中北京必须遵守的义务。要是动用军队干预香港,那才是违反了不干涉(香港)内政之原则。……出口大国德国当然会继续和中国做生意,尽管后者有着种种有违西方民主原则、压制少数派的行为。但是,不能够为了目的就不择手段,'沉默是金'这句话并非永远适用。"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默克尔切不可高估自己的作用,香港特区政府撤回争议法案,不过是因为中国政府想在10月1日国庆日之前缓和一下局势而已,在这之后再下重手并非不可能。

"尽管香港特区政府--当然是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之下--本周向民主派人士做出了一些友好的姿态,但是,示威者依然没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个政府。中国当局最为害怕的,似乎就是其民众感染一种叫作'自由'的病毒。如果真的出现硬碰硬的局面,即便是老朋友的警告,中国当局也不会听。"

与习近平的闭门会晤,默克尔又谈了些什么呢?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汉诺威汇报》则认为,默克尔无法对中国构成实质影响的原因是德中两国实力差距太大。

"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幻想:小小的德国能够对中国的人权政策构成实质性的影响。14亿人口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德国则至多是一个中等规模国家,影响力还在下滑。在对中国政策中突出道德,固然可以安慰我们的良心;但是在现实政治中,这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斯图加特报》则担心,德国的对华政策,今后将越来越难以在价值观和经济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默克尔必须要捍卫西方价值观,但是也不能忽视经济合作中的德国利益、不能忽视外界对香港发生严重冲突的担忧。然而,在中国问题上,从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正确道路越发困难。一方面,这是因为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通过经济开放来让中国政治更自由的希望已经落空。"

马格德堡出版的《人民之声报》倒是认为,德中关系现在相当不错,可以抵御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

"诚然,德中关系现在并非毫无阻碍:中国想要获取西方的技术,还想要加大在德国的收购力度,这让德国经济界产生了狐疑。但是,德中合作的基础已经十分全面,因此在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中,这种双边关系可以成为抵御危机的保护伞。华盛顿当然会诅咒这样的德中关系:在美中贸易战正酣时,德国漂向中国,签署了令人炫目的协议。跨大西洋关系中,相互体谅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如今大家都为所欲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正是一直粗鲁行事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时代周报》网站则刊文指出,默克尔在北京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谈到了香港问题,这固然值得赞扬。但是在体制竞赛越发明显、中国经济自身近期又遇到许多困难的情况下,默克尔本应该在公开场合以更加明确的语调批评中国,而不是在闭门会议上搞"静默外交"。

"是时候公开地、用每个人都能明白的清晰措辞去批评中国的制度了。这是一种压迫性的体制,还会对自由开放社会构成威胁。鉴于中国现在正遇到许多困难,因此有可能更愿意接受批评。中共领导人完全能够承受明确的措辞。在中国,坚定的姿态会收获尊重,畏手畏脚则会遭到嘲笑。因此,政治上的谨慎,只会被解读为软弱。"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