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驻华使馆文化处长谈审核部〔三〕

2002年5月23日

德国之声在线部主任鲍姆豪尔先生最近在北京就审核部问题采访了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处长恩德君先生(Enders)。现全文译出,分几篇连载。

审核处门口天天排大队

鲍姆豪尔:如果说有那么多中国人作出努力要到德国来,不管是用真的文件还是假的文件,那么审核部至今的体会是什么呢?德国是一个所谓“令人赞美的国家”,所以那么多人要到那儿去学习吗?

恩德君:对此我们必须现实。德国是一个令人赞美的国家,但还有更令人赞美的国家。当前吸引力最大的是北美。首当其冲的是美国。还有其它国家吸引很多中国学生前去:许多人去澳大利亚,还有加拿大和英国。德国是有吸引力的,基于它长期良好的声誉,但也要说老实话,基于免学费。我们不收学费这一事实使更多的人去得起。

鲍姆豪尔:现在有许多批评者说:正是有美国或其它令人赞美的国家,这个审核部的威吓作用才尤其令人关切。也就是说,它所做的并不同德国希望做的一致:德国在一边张开臂膀,说“到我们这儿来吧。”然而突然之间有了这么一个审核部,这事在许多中国人和中国媒体的眼里应该说是成问题的。并非只有积极的反应。你们是怎样对待这些批评的呢?

恩德君:这些批评往往受到利益的支配。比如,我们被询问,某些人士是否可以作为例外处理,如果我们保持强硬,人们便给我们提出某些个案来。我们收到的批评并没有使我们非常不安,因为我们同时得到了许多许多赞同的意见。那些自己在德国学习过的教授们,对一些不适合的学生到德国去这种情况感到心情很沉重,他们对此(设审核部)非常欢迎。

审核部在一开始的时候也许意味着一种改变,但它最终的意义是,谁要到德国去,他就必须是优秀的。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数字。那么多人,是德国高校几乎无法消化的。也就是说,没有人需要担心德国会关上大门,我们只不过是现实的。我们是一个小国,我们不能接受所有多余的中国人。应该说我们已经接收很多,我们应该将接受的人限制在那些有机会学成毕业的人身上。

鲍姆豪尔:来前,我在德国跟一些听说过审核部的中国人谈过,也包括我的中国同事。老实说,他们非常激动。他们说,这种做法简直是不知羞耻:“偏偏是德国干这种事。其它国家就不那么做。”那种问题不会是只有德国人才感觉到的。他们甚至对我们说:这么一个审核部甚至只会使德国人的形象受到损害。说到底,恩德君先生,您应该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因为您对这种坏形象有着共同的责任。

恩德君:我很长时间曾有一种负罪感。这是面对那些全家为一个希望之星把钱全部凑在一起的家庭。我们在这里面对的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的钱凑在一起,在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这是给人很深刻印象的事。然后这个希望之星前往德国,接下来在那里失败。假如有人事先告诫了他,这些家庭就可以省下很多钱。正是对这些家庭,我有一种负罪感。

对那些不那么有天份的孩子事先能够得到告诫的家庭,我没有负罪感。感觉完全相反。而那些出了有天份的孩子的家庭,这些孩子今后能够成功地完成大学学业,他们通过新的措施能够更方便地前往德国,而不至于受到那个总怀疑之累:“这里面总会有些不对劲的地方。”对这些家庭我更是一点都没有负罪感。相反,他们对此甚至十分感激。

鲍姆豪尔:尽管如此,人们总会提出这个问题:现在设了审核部了,就不能简单一点吗?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恩德君:有一种可能性,也就是德国各高校有人力,能派出大型的代表团来,通过繁复的选择程序选出他们真正要的人来。这样倒也行了。可惜德国高校没钱来这么干。所以我们必须设一个机构,由它来为这些高校作出挑选。也有很好的美国高校说:对了,我们现在应该开始审核材料了,看看这些人是否真的在这些高校读过书,可是这笔费用是一个优秀高校也几乎付不起的。这是一种奢侈,一家美国报纸这样说。而这种奢侈是所有德国高校一下子都能够承担的,包括经济力量最弱的高校。因为以一个学术审核部的形式为他们做的正是这件事。

鲍姆豪尔:实际上可以说,国家这是为高校做出某种事先挑选?也许可以这样说吧,它起着一种筛子的作用,就象您刚才所描述的那样?

恩德君:也许可以这样称呼它。但必须确定一点:这个筛子的功能仅仅局限在区别那些形式上有高校入学资格的和那些没有这种资格的人这方面。翻译成德语就是:我们仅仅为高校区分:谁有Abitur(德国高等中学13年级毕业文凭,有些才有上德国高校的资格-译者),谁没有。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