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慕尼黑安全会议结束, 欧美在争吵后又接近

尼娜.维尔克豪伊泽2005年2月14日

第41届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于周日落下帷幕。尽管施罗德对北约角色的质疑招致美国和一些北约伙伴的抵触与批评,本次大会仍然以北约欧洲伙伴与美国的和解为基调,一度因伊拉克战争而进入“冷战”状态的大西洋两岸关系出现了解冻的迹象。

北约布鲁赛尔总部图像来源: NATO

大约250多名世界各地军政要员参加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近年来成为了跨大西洋联盟的晴雨表。在伊拉克战争前后,慕尼黑安全会议气氛紧张,北约伙伴国围绕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如今时过境迁,欧美关系开始缓解,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也充满了明显的和解的气氛。在以往的会议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常以激烈的言辞而把气氛搞得十分紧张,而本次会议上他则表现出和解的姿态。

这一方面是因为伊拉克战争已经烟消云散,现在世界关心的是伊拉克的重建而不是战争的理由;另一方面,围绕伊拉克战争的争吵也使大西洋两岸逐步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意见相左是正常的,反而恐与反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是离不开跨大西洋伙伴的合作的。

美国和欧洲在安全问题上谁也离不开谁,对此北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遍是本次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但是,北约是否还能适应今天的挑战,会议上则是见智见仁。因病未能出席会议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通过他的代言人、德国国防部长斯特鲁克呼吁应该对北约进行大胆的改革。他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来探讨制定一份北约改革方案,认为现今的美国与欧洲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不能适应今日的需要。

施罗德的建议在会议上引起轩然大波,对此他应该担负一份责任。他的讲话语意如此含糊,以至于不少与会者认为施罗德这是要为北约划上一个休止符。北约秘书长感到不得不为北约存在的意义进行一番辩护,虽然其实谁也没有真的认为北约该寿终正寝了。施罗德的主要思路虽然十分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他讲话的方式却显得十分生硬和缺乏技巧。

在施罗德讲话招来各方的批评后,外长菲舍尔不得不在周日(2月13日)出来为施罗德圆场。他解释说,施罗德的本意并不是要拆北约的台,而是指出了北约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他说,施罗德是想指出,北约应该超越仅仅是军事联盟的这一组织原则,成为欧美之间的联系纽带,成为大西洋两岸26个北约成员国经常性的讨论重大和有争议的问题的论坛。例如在废除死刑、国际刑事法庭和贯彻京都协议上,欧美一直存有重大争议,而北约就应该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北约是否能够承担这么多的使命,这还是一个很大疑问。北约刚刚渡过因伊拉克战争而产生的分崩离析的危险,因此施罗德表达的北约应该多相互协商和进行改革的愿望是能让人理解的。但是,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也不能阻止将来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通过改革来预防欧美的分歧恐怕难以奏效。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