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戴姆勒企盼中资

2013年1月8日

《人民日报》网上版日前(1月7日)关于中国投资集团(CIC)有意大举参股德国著名汽车生产商—戴姆勒(Daimuler)的报道引发德语媒体广泛关注。不论是相关评论还是报道,德语报刊周二的总基调十分明确:德方欢迎中资。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在“企业与市场”专栏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戴姆勒总裁蔡澈(Dieter Zetsche)数天前刚强调了要欢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投资方的意愿,现在看来,这家著名汽车生产商朝这一目标跨进了一大步:

“《人民日报》是中共的中央喉舌,由此,它的报道具有分量。中方参股的市值将是18亿至45亿欧元。···对戴姆勒而言,(中方)参股将是重要一步。···国有的中投集团可以扮演起稳定作用的大投资人角色。与其他欧洲汽车康采恩不同,戴姆勒没有超大股东。数月前将股份拥有量从6.9%增加至7.6%的科威特酋长国目前是最大股东。雷诺—尼桑的股权为3.1%,以强调战略伙伴关系。其他股东的份额均低于3%,从该分额起,股东必须履行报告责任。因此,中国人的参股将稳定戴姆勒的股权结构,降低被敌意收购的危险···

图像来源: AFP/Getty Images

“在战略上,中投集团甚至可以为戴姆勒带来战略好处。北京政府的巨额投资在国家调控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保障了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反过来,中国又对这一大手笔收购感到骄傲,并且不放弃这一投资行为”。

戴姆勒公司创始人哥特里布·威廉·戴姆勒(Gottlieb Wilhelm Daimler 1838-1990)

《法兰克福汇报》在一篇短评中指出:

“要是《人民日报》的报道属实,中投集团的确计划巨额购买戴姆勒的部分股权,就将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投资方,该投资方确信能够成功。对戴姆勒经理们的自信心而言,这将是一剂强心针,对戴姆勒的股票而言,亦可作如是观”。

中国人来了

《南德意志报》也发表短评,强调中投集团成为戴姆勒大股东的意义:

“数年前才成立的中投集团犹如中国财政体系的对外部。现在,中投集团来到了戴姆勒的大门外。而如果康采恩(戴姆勒)经理们和来自遥远的北京的投资人达成共识,这个传统的汽车生产商多达10%的股权将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中国人在斯图加特—这在政治上别有一番滋味儿。不过,与宝马或大众不同,戴姆勒没有大的家族投资人,因而需要能防止被敌意收购的投资者。现时代,主要是阿拉伯和中国的基金能扮演这一角色。它们有资金。西方康采恩有名声。”

图像来源: AP

《南德意志报》的评论文章同时提出警告说:

“中国人出手后,情况可不一定会那么让人舒服。不论在哪儿收购,他们都会要求见到盈利。对斯图加特经理层而言,要求盈利不断增加的压力将继续加大。而一旦看到投资不划算,中国人就会另谋他求。这便是差异所在:国有基金在远景上不能替代一个大的家族投资者”。

摘编:凝炼
责编:乐然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