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改革开放40年 香港专才担当重要启蒙角色

黄颖
2018年12月23日

改革开放引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急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一批商业专才,在改革建设的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启蒙及培训的角色。

China Wirtschaft Symbolbild
改革开放初期,港商积极参与了内地经济特区的开发建设图像来源: 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访问了四名在改开初期,参与中国内地建设的四名香港专才,他们分别代表了建筑及测量业、金融业、会计及保险业,分享他们早期参与建设中的深刻经验,与及这四十年来,四个行业领域的重大发展。

谢伟铨,测量师香港立法会建筑、测量及都市规划界功能界别议员

图像来源: privat

我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北上参与国家建设,见证了中国四个重要城市建设及规划发展的阶段。

缺乏规管 大量"烂尾楼"出现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当时内地多个主要城市及经济特区都大兴土木,但缺乏整体规划,在融资与销售方面亦没有周详计划,甚至水电供应及道路交通配套都欠奉,加上开发商不专业,出图纸后卖楼花 ( 房屋预售许可证) ,没有考虑可行性,政府也缺乏规管,导致后来出现大量"烂尾楼"问题 (记者注:指建筑工程已开始,在半途因故被迫停止而未能完成)。

踏入90年代,内地当局在累积经验,以及引入更多港资和外资参与后,开始有初步的城市规划,包括增建桥梁道路及发电厂,规定起楼要做好土地平整、确保有水电供应等,并更加注重建筑安全及对消费者的保障。

"港式设计"、"港式管理"

第三个阶段可以从2001年中国重返世贸组织作界线,当时部分内地居民开始"富起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素及城市规划管理,内地的楼盘、酒店等均标榜"港式设计"、"港式管理";内地当局开始正视环保、绿化等问题,有关楼宇建设及管理的法规增多。

第四个阶段是最近10年的事,内地发展商迅速掘起,减少依赖外资,内地当局亦开始根据国情,制订适合自己的城市规划、建筑及管理的标准,对环保、绿化及公共空间的要求亦愈来愈高,增建了许多公园、园林及文康体育设施。

谢伟铨从改革开放初期便赴内地参与建设图像来源: privat

而香港的建筑测量界,是最早一批进入内地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境外专业人士,以上四个发展阶段我们都有参与。例如内地当局初期根本不知道如何卖地(当时内地叫批租),许多省市的首份卖地合同,都是香港专业人士协助拟订。楼宇建筑方面,内地工程人员懂得起楼,但楼宇设计、销售策划及售后管理方面,初期都是跟随香港的做法。内地的建筑测量专业制度,香港专业界也有协助建立。

上海、深圳、广州大部分早期的酒店都是由港资兴建及管理,例如广州白天鹅宾馆,较近期的则有由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设计的广东省博物馆。

我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北上参与建设,有许多深刻的回忆,例如内地初期的建筑地盘环境非常吓人,地面一片泥泞,工人工作险象环生,后来才规定要"实地建筑"(即是先做土地平整,在混凝土地面上起楼)。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内地人起初认为厨房地下必然是"湿漉漉"的,不理解为何香港的发展商及专业人士,对厨房洁净,雪柜(冰箱)、厨柜及炉具等设备的坚持,要花许多唇舌,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才习惯和明白。

张华峰:恒丰证券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及行政总裁,现任香港金融服务界立法会议员

2011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到访香港证交所,张华峰陪同参观图像来源: privat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改革开放不久,企业深明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内地资本市场刚起步,资金缺乏,所以他们来香港上市,我们帮他们集资。

中国第一支H股青岛啤酒香港上市

1993中国第一支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自此之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络绎不绝。2000年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香港金融界更是全力协助内地企业来港上市集资。与此同时,我们亦积极引进外资投资国内企业。当时外国投资者,看到中国的资产项目非常便宜,如大陆当年根本不知道稀土是这么值钱的,只把它当成泥土一様,所以很乐意投资。因此,改革开放初期,香港金融界在协助内地企业集资引资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及后一些国内企业陆续在香港上市,包括中国四大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然后是一些国企如中国电信、北京控股等也在香港上市,引起了不少哄动。好一段时间,香港帮他们集资的金额,是全球市场的三甲位置,有好几年还是全球首位。其中,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更创下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IPO ( 首次公开招股) 。

张华峰议员到访证监会,与主席刘士余等会面

内地在香港上市企业一千六百多家 占整体市场六成

改革初期,大陆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上市法规丶公司管治丶风险管理的评估等专业上市知识颇为贫乏,有些老板对上市的概念很可笑,认为上市等于发一张纸(股票证),资金就自动到来;也有老板以为,上了市他们的身份角色不变,所有决定仍然掌握在他们手上。那时候许多民企都踩着灰色地带,比方从账目上,它们的确有盈利,但原来没邀税。在配合香港上市的严谨规定,许多民企也要克服及适应。在这期间,我们不断透过许多研讨会丶培训与他们交流沟通,把公司管治、财务上如何达至上市的要求、对股东负责等重要概念灌输给他们,使他们与世界接轨。而我们见证着他们不断进步,到了今天,内地在香港上市企业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家,占整体市场的六成,总值更超过百分六十五、三十几万亿元。这么等年,许多企业上市时都引起共动,而腾讯这一只股票,它由2004年上市至今,由几块攀至几百块港元,可谓深受香港股民的热爱。直至近期,也有小米、海底捞等明星企业在港上市。

张志海:香港执业会计师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陆百废待兴。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就是国企要集资也很不容易。我们香港的会计师协助他们到境外上市,因为他们除了问银行借款,几乎没有其他融资的渠道。要到香港或美国等地上市,便要符合当地上市的要求及标准,我们首要便要为他们做审计工作。

“四大”派员工北上培训

当时大陆完全没有一套上市会计的准则,审计及会计师都很缺乏,所以一些Big Four ( 四大会计事务所,包括德勤、普华永道、安永及毕马威 ) 都派自己的员工北上,一边做审计工作一边培训内地员工,我有一些同学是长期驻上海及北京的。所以,我们那一代,年青的会计师一毕业,跑大陆做审计几乎是必然的经历,成为人生重要的历练及洗礼。

说到北上做审计,实在太多难忘的回忆。我们香港人,操着"唔咸唔淡" ( 粤语指不纯正、不地道) 的普通话,反正可以沟通便是了。另外,要知道,许多企业都不在大城市,例如一些煤矿、药厂等都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会计师要做审计,无论天脚底 (粤语指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 也要去,还要克服恶劣的环境:零下20多度的哈尔滨以及卫生条件恶劣的茅厕。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会计师们,扮演着一个启蒙及培训的重要角色,引领内地会计业不断正规化及标准化,与外国接轨。

刘锦全:第一代北上的保险业代理

我在1995年北上发展保险业,那时候是中国保险业刚开始,只有三家国营的保险公司,俗称老三家:包括人保丶太平洋、平安保险。那时候,社会对保险的意识仍然很陌生,是一种很新兴的概念。他们会很奇怪地问保险是什么东西来的,是"保安"吗?是"保险柜"吗?每每要费尽唇舌的去解释。

保险意识不足 保险代理缺乏专业水平及销售技巧

因为行兴新开始,当时大陆的保险代理,谈不上甚么专业水平及销售技巧,而保险公司训练业务员,也没有甚么培训可言,初入职的业务代理只是拿着保险条款去销售。而我培训的人员,着重购买保险的意义。我们从感性角度出发,如会细心解释给客人,为什么要买保险、客户应从家人的角度考虑等。我还记得第一张成功卖出的保单,是由我培训的一个业务代理,他下午午睡后 ( 当时还很流行午睡 ),致电一位客户,说不到两句,才知道是找错对象,惟有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对方是一位深圳企业的销售总监,业务员成功邀请他出来见面,最后还打动他签了保单,保费为一万多元人民币,在90年代的中国内地,也算是一笔为数不少的金额。

到了二千年,社会普遍开始接受保险的概念,到了今天就更不用说了,普遍都非常接受。现在内地的销售代理,更喜欢藉着网上平台,如社交媒体、微信去售卖保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算距离很远,仍然可以继续交流。

我作为前期一个开荒,敎导及灌输他们保险的重要理念及销售技巧,是一个启蒙,谈不上甚么贡献,今天中国大陆的保险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业务员的销售技巧也很专业了。2017年,全中国保险代理人数达八百多万人,保险保费收入更高达3.66万亿元 !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