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学习玩乐
2014年4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位于北京市中心一幢高楼底层的儿童游戏中心里,孩子们坐在铺着彩色地垫的地板上,伸手在装满乐高积木的大箱子里翻找。与全球同龄的孩子无异,这些4到6岁的儿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们用积木搭起飞机、汽车或彩色大房子。唯一特别的地方是,这些孩子正学习"怎么玩"。年轻的女老师陈梦晴(音)在一旁进行指导。她表示: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感觉特别孤单。大家都聚在一块儿玩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合作搭建大型成品,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
中国的独生子女不止要学习团队合作和互助共享,家长还抱着其它的期望。一名母亲表示:"我觉得玩也很重要,而且这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玩。与其用灌输式的学习,不如在玩乐的过程中促发他们的灵感。"
中国的母亲们如今有了不一样的思维, 不像过去从小强迫孩子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她们发现寓教于乐的益处。培养孩子的创意成为新潮流,借此让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发展成具创意和创新能力的工业社会。但"创意"应该怎样学习? 专家认为,学校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应试教育扼杀创意
然而,迄今为止,中国的学校并不以极具创新力而闻名,应试教育和纪律才是日常的写照。学童们死记硬背知识,独立作业、批判性思考和个人创意的空间几乎都不存在。
放学后的补习班里,小学生们必须为了考得好成绩以及下一次的入学考试进行填鸭式学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式的辩论已经持续多年。部分人认为,严厉的教育体制使孩子成为学习机器,童年受到剥夺。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方平表示:"从考试的这种模式来讲,在追求标准答案时,必然会造成个性或创造性的损失。"
私立补习班的周末数学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并非是因为孩子跟不上学校进度,而是因为家长担忧他们无法成为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在国际评比中,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非常优秀。但该领域的教师们认为,孩子缺乏思考能力。
"为什么孩子们的应用能力没那么强?"教师惠海哲(音)分析称:"我们在孩子的脑中填满知识,相信熟能生巧。也正是此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孩子的思考。中国孩子的考试成绩优秀,但却缺乏创意和应用能力。"
不再揠苗助长?
教育改革的步伐缓慢。北京的一间实验学校正尝试给与学生更多选择。此外,北京去年大幅限制小学的家庭作业数量,但这一举措引发许多家长的不满,他们担忧孩子未来的升学机会受到影响。尽管如此,部分来自新中产阶级的母亲们正积极寻找应试教育的替代方案。
因此,堆满乐高积木的游戏中心才会大受欢迎。目前北京共有11间此类的儿童游戏中心。一名母亲表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对科学和艺术的好奇心,若让他们过早参加过多的课程,便会使其感到厌倦。
但中国的"虎妈"们并未因此松懈。每逢周末的热门时段,游戏中心一小时的要价20欧元。虽然这样的场地炙手可热,但几乎没有孩子是纯粹为游戏而来。
另一名母亲表示:"如果我的儿子只是自己玩,可能有很多东西想不到。他在这个课程中能系统性学习,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提高创造力。在游戏中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放学后也还要学英文和数学。"
对父母而言,游戏课程是对孩子的进一步投资,使子女在教育过程中更富优势。中国的孩子们要找回童年,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不过,至少家长们已经意识到,优秀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而中国教育需要新思维,以推动创新的未来。
来源:ARD 编译:张筠青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