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士展览解开被炸死阿富汗人之谜
2010年5月10日德国记者克里斯托弗·罗伊特(Christoph Reuter) 和马克尔·麦特尔斯莱芬(MarcelMettelslefen)决定亲自前往昆都士,向遇难者家属了解情况。从阿富汗返回后,这两位记者利用他们搜集到的材料举办了一个名为《昆都士-2009年9月4日》的展览。 该展览目前正在波茨坦举行。
难以忘怀的眼神
展览令人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图片上的那些眼神-那些男子们的眼神。 妇女在阿富汗是不被允许拍照的。这些男子的年龄看上去都很小,可以说都还是一些孩子。但从他们的眼神中却让人感到,这是一群饱经沧桑的老人。图片上那些年纪稍大些的男人若无其事地站在德国记者的摄影机镜头面前。 看上去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场战争,对于什么时候实现和平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了。
这群被拍摄了照片的男子正在讲述2009年9月4日他们在昆都士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展出的图片,还是录像中所记录的人物,他们全都是那场轰炸事件的遇难者家属,他们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兄弟或父亲。参观者会发现,许多遇难者只留下了一张身份证, 连一张可以让家人怀念的留影也没有。 在德国,去年9月的那场事件如今仍然是个公众引起争议的话题。
死者都是谁?
一些照片旁边写着简短的说明,告诉参观者,遇难人当时为什么在那辆被劫持的油罐车附近。而不少照片旁边连说明也没有,只有遇难者的姓名和年龄。
促使《明星周刊》记者克里斯托弗·罗伊特(Christoph Reuter)和摄影师马克尔·麦特尔斯埃芬(Marcel Mettelsiefen)决定亲自前往阿富汗昆都士了解真实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德国军官下令对油罐车投掷炸弹的事件发生后, 北约竟然无法查出究竟有多少人因为要从那辆油罐车中弄些柴油回家而命丧黄泉。 这两位记者希望起码弄清究竟有多少人丧生, 遇难者都叫什么名字,什么身份。他们不希望这些无辜的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掉。
两位记者将他们的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后,决定开办这个展览。虽然展览没有使用激烈的言词,没有明确控诉某个人,也没有展出被采访者哭诉抱怨的画面和镜头,但是每个参观者都感到了心中的沉闷和压抑,因为展览会上所展示的残酷的战争镜头同波茨坦充满了田园风光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阻止战争再次发生
一位名叫霍斯特·克莱尔(Horst Kreil)的参观者含着眼泪说:
"这是个令人信服的展览。那么多年轻人,还有上了年纪的人都被打死了。这让人感到切肤之痛。这样的人间惨剧是无法弥补的。所有战争行动都是在犯罪,战争造成的每一个死亡事件都是不应发生的。"
这位参观者现在已经退休。他还说,自己曾经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为了阻止战争再次发生,他曾积极参与政治并加入了和平运动。但是面对展览会上的这些照片他几乎感到绝望。
德国不能撤军
参观者中有一位曾经在阿富汗为当地警察作过两年培训的女警官。她表示,自己对于这些阿富汗民众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但她担心记者是在利用阿富汗死难者家属做为宣传工具。整个展览的目的是为了呼吁德国舆论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从阿富汗撤军。 而她本人并不同意撤军。
"在阿富汗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那里的人学习知识的热情非常高,他们对外界提供的援助也充满了感恩之心。 我们应当在阿富汗做更多的事, 应当更多地投入那里的重建工作,更多地同当地人一起合作。"
关注在阿富汗发生的一切
对于正在波茨坦从事民事服役工作的安德烈·格尔特(Andre Gert)来说不论什么战争, 不论谁受到了战争的危害, 谁参与了战争全都是一样,他是个百分之百的反战人士:
"参观者一边走过展览大厅,一边阅读有关的文字说明总会留下一点印象。但是作为局外人要想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战争并不那么容易的。要想知道战争的危害,只有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才行。"
这正是记者克里斯托弗·罗伊特举办这个展览的初衷,即"将真实情况坦率地告诉公众, 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他们关注阿富汗所发生的一切。"
根据克里斯托弗·罗伊特和马克尔·麦特尔斯埃芬这两位记者的调查, 2009年9月4日的事件共造成5个村落中的91名男子、儿童和老人丧生。
作者:Cem Sey/韩明芳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