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随着李克强的突然离世,他1982年大学毕业时手书给同学的离别赠言被公开在互联网上,并被广泛转发。
人们纷纷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留言或贴出蜡烛、流泪等表情符号以示哀悼。"难以置信,太难受了,沉痛悼念克强总理"、"李总理,一路走好,您辛苦了[泪]","一路走好,我们敬爱的总理"--在中国新闻周刊微博号相关消息的评论区,短短几小时内就有数十万条对李克强的逝世表示震惊和悲痛的留言。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0月27日早上8点10分作为第一个中国官方媒体发布李克强去世的消息。之后,中国各大媒体都进行了转载。相关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第一,#李克强同志逝世#的标签在微博的浏览量短短几小时内就突破10亿。不过,只有少数媒体在微博上发布李克强逝世的消息时开放了评论区。一些网民在微信等社交媒体转发了李克强生前的金句,如"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等等。
北京民众如何看待李克强去世?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震惊、哀悼 日本驻华大使馆10月27日03:43在微博上发文对李克强逝世表示哀悼,该帖子写道:"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于2018年5月举行日中韩领导人会议之际正式访问日本等,在日中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惊闻故人逝世,谨此表示由衷的哀悼。"
德国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上发文:"我们对中国前总理李克强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李克强是德国重要的合作伙伴,对德中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22年11月,他在北京会见了德国总理朔尔茨。他对德中关系发展的贡献将被人们铭记。 "
中国总理李克强上任后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日他参观了波茨坦会议旧址,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总统高克会晤。 图像来源: Reuters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六(5月25日)抵达柏林机场,周日正式开始进行对德国的首次访问。德国是李克强此次出访的最后一站。他在周日晚间分别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德国总统高克会面。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ZUMA Press 勃兰登堡州州长普拉策克(Matthias Platzeck)周日陪同李克强及中方代表团参观塞西林宫。这里正是波茨坦条约的签署地点。李克强在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再次重申中国在中日岛屿主权纠纷中的立场。他特别强调,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了开罗宣言确定的原则,即日本必须归还窃取的岛屿。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李克强抵达总理府前,总理府前的路口已站满围观和抗议群众,柏林警方则在一旁密切监控。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周日午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以军乐仪式欢迎李克强来访。两人随后就经济和人权议题以及国际问题展开会谈。谈及的议题包括叙利亚内战、伊朗核计划、朝鲜核挑衅和欧中贸易等。
图像来源: AFP/Getty Images 抗议群众在总理府外高呼口号,要求中国改善少数民族的权益。示威者身上挂着标语牌,呼吁中国给予维族人自由和人权。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除了欧中贸易纠纷和国际问题外,默克尔也可能与李克强谈及德国记者在中国受骚扰的问题。此外,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周四在北京对德新社表示,若默克尔在李克强访问德国时能提及他的境遇,将是莫大的助益。这位北京政府的批评者因护照被警方没收而无法自由出境。
图像来源: AFP/Getty Images 本周日,近60人在柏林举行抗议活动,高喊“新领导,新西藏政策!结束镇压!”等口号,要求中国改变西藏政策。在李克强赴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德国国际西藏运动组织(ICT)特别呼吁德国政府,向中国明确表达在人权问题及西藏问题上的立场。该组织的负责人穆勒(Kai Müller)称:“联邦政府必须提及令人无法接受的、将自焚藏人视为罪犯的做法,并要求中国停止对西藏异议人士的打压。”他呼吁中国,从根本上改变西藏政策。
图像来源: AFP/Getty Images 德国总理默克尔、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勒斯勒尔(Philipp Roesler)和中国总理李克强周日晚间在柏林举行会晤,以提升德中在经济及其它领域的合作。在德中领导人的见证下,两国部长与企业代表签署了17项合作协议和意向,其中主要着重于经济领域。宝马、大众汽车和西门子等公司皆派出代表与会。
图像来源: Reuters 近日欧盟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和通信设备的反倾销调查。欧中贸易摩擦成为德中领导人会面的焦点之一。默克尔表示,德国将会利用未来六个月的时间密集促成中国与欧盟间的谈判,使双方尽快就惩罚性关税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李克强则警告称,保护主义措施将危及德国就业市场和欧盟相关产业的发展。
图像来源: Reuters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帖子引述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表示:"我要向前总理李克强的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对他的逝世表达我们的哀悼。"该帖子还写道,在与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外交部长王毅的会晤中,布林肯国务卿也对前总理李克强的逝世表示了哀悼。
中国欧盟商会发表声明写道:""欧盟商会对前总理李克强的去世深感悲痛,他是外国商界的重要对话者。他是一位务实、有远见的人,高度重视中国的改革和开放。 每次欧盟商会有幸与他会面,他总是密切关注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关切的问题。"
澳大利亚前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在 X(前推特)发布了一张和李克强的合影并写道:"今天得知李克强在上海英年早逝的消息,我和露西都感到非常悲痛。李克强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长达十年,直到今年年初退休。我们曾多次与他会面,2017年,我们有幸接待了他和夫人程虹教授访问澳大利亚,纪念澳中建交45周年。我一直认为李总理是一位魅力十足、富有建设性的对话者,他不拘泥于官方的谈话要点,以坦诚和深思熟虑的方式讨论当今的重要问题。"
澳大利亚前总理、现任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Kevin Rudd)在X上发文悼念李克强,对他的离世"深感悲痛"。陆克文写道:"多年来,我曾在堪培拉和北京多次见到李总理。他出身贫寒,生于中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的安徽。"
重庆城区被淹 李克强视察遭官媒冷遇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学者评论 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对李克强其人以及他的逝世可能带来的影响发表评论。
李克强出身共青团,担任三届政治局常委、两届总理,对大陆经济的领导思路有"克强经济学 "之称。他2020年曾表示,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引发了关于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更广泛讨论。在今年3月总理任期内的最后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克强表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李克强的突然离世距他卸任仅七个月。今年3月退休后,李克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公开露面,直到今年8月底现身敦煌莫高窟参观。根据多个自媒体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李克强当时微笑着挥手,神情轻松。
斯坦福大学胡佛历史实验室研究中国精英政治的专家唐志学(Joseph Torigian)对《金融时报》表示,中共高层政治人物的去世,对于领导层来说"始终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时刻"。唐志学在X平台(前推特)上发帖说,"对于中国领导层来说,一位高级政治人物的去世可能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时刻。周恩来和胡耀邦等受欢迎的前代表去世后的抗议活动就说明了为什么。中国领导层面临的直接任务将是拿出一份让李的家人满意的讣告(这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当家人对某件事不满意时),适合该政权的政治议程,并且不会激起民众情绪。"
中国前总理李克强68岁猝逝。他今年3月才刚刚退休。不过,早在去年的二十大,他就已失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和中央委员职务。普遍认为,他任总理的十年被“架空”了职权;与独揽大权的习近平之间,他在公开表态中仅有些许意见不一致的迹象。 图像来源: Andrea Verdelli/Getty Images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突然被架走离场,临走时轻拍李克强的肩膀,李克强则点头回应。李克强曾被认为是胡锦涛支持的“共青团派”接班人。然而2012年,习近平最终成为最高领导人。在二十大上,李克强卸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中央委员。习近平则确保了自己的第三任期。
图像来源: Koki Kataoka/AP/picture alliance 2013年,李克强开始总理第一任期。在任期间,拥有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强调简政放权,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巴克莱资本当年发布报告,将李克强的经济增长计划称为“李克强经济学”: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图像来源: How Hwee Young/dpa/picture alliance 据《经济学人》2010年引述维基解密,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曾于2007年向时任美国大使表示,GDP数据不可靠,他通过火车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来判断该省经济状况。《经济学人》由此引申出“克强指数”的概念。图为2007年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时在北京出席中共十七大。
图像来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然而,习近平上任后成立多个“领导小组”,其中包括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这些举动被认为是架空了李克强总理职务下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政府职能,从而让习近平做到“大权独揽”。
图像来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2020年1月27日,李克强作为“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受“习近平委托”,视察了武汉。习近平则是在3月10日才前往武汉。当年10月,习近平宣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然而,疫情拖长,持续了三年。长期封控使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大范围陷入瘫痪。
图像来源: AP/picture alliance 2020年5月,李克强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六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表态与习近平此前的说法大相径庭。习近平当年3月称,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李克强在随后视察山东期间,还提出“地摊经济”,认为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然而这一说法也受到一些官媒的“降温”。
图像来源: Liu Weibing/Xinhua/picture alliance 2022年8月,李克强视察深圳盐田港时表示:“中国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长江、黄河不会倒流。”这一表态他在当年3月的人大会议期间也曾作出。李克强在深圳还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然而,中国“国进民退”、外商对投资环境感到不确定却是现实。
图像来源: Liu Bin/Xinhua/picture alliance 李克强2011年任副总理期间,曾在访问香港大学时发表英文演讲。据媒体报道,他任总理出访时,也曾使用英语发言或交谈。他的妻子程虹则是英语教授,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图为2018年李克强夫妇访问柏林期间,与德国总统伉俪会晤。李克强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在北大就读法律和经济。
图像来源: Arne Immanuel Bänsch/dpa/picture alliance 2014年,李克强访问柏林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他在日程间隙参观了一家超市。2015年,默克尔访华期间则前往了李克强的家乡安徽省。
图像来源: Tim Brakemeier/dpa/picture alliance 李克强的仕途也并非没有争议。他曾于1998-2003年在河南省任职。德国之声2013年报道,中国卫生部前官员陈秉中批评,李克强前任李长春主政期间,在河南推行"血浆经济"导致河南农村爆发艾滋病疫情;而李克强受命掩盖真相。中国官媒报道,2023年10月27日凌晨,李克强心脏病突发在上海逝世。
图像来源: Andrea Verdelli/Getty Images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家庄嘉颖(Chong Ja Ian)表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他不排除大规模哀悼引发一些抗议的可能性。他说:"对李的死因有如此多的猜测,这表明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信任,反映出人们对(共产党)最高层的不透明和任意性的不安,正如最近看到的突然且不公布原因就罢免高官的事件。"
亚洲社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研究员尼尔·托马斯(NEIL THOMAS)认为:"习近平可能会尊重党的传统,并领导公众哀悼李克强,因为他没有理由激怒李的同事和党内支持者。他们日益减弱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李克强的去世进一步削弱。习近平可能会允许公众对李克强进行一些哀悼,但可能会对利用李克强之死来反对他的领导的企图采取零容忍态度。"
李克强、习近平、李强2023年3月11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图像来源: Mark Schiefelbein/AP/picture alliance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学家宋文笛表示,"李克强的突然去世确实令人意外,因为他年仅 68 岁。中国高层领导人都有长寿记录--李克强的最后两位在世前任总理朱镕基总理(95 岁)和温家宝总理(81 岁)都比李克强的寿命要长。宋文笛说,李克强被认为是一位更自由的市场的倡议者,并且为穷人发声,最重要的是,"他将被人民铭记"。
关于李克强担任总理期间所扮演的角色,澳大利亚研究机构中国政策中心(China Policy Center)主任倪凌超(Adam Ni)评价说,"在中国急转直下偏离改革开放政策时,李克强是一位无能为力的总理。"
原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现为驻智利的政治评论员陈道银表示,"李克强是一个有想法但没有解决方案的人。作为总理,他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这部分是他自己的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习近平。"陈道银说,"当李克强10年前首次上台时,他有很多想法,例如鼓励创业,但没有关于如何实施这些想法的好的计划。当这些想法未能实现时,他的权力逐渐被夺走,成为过去40年来最弱势的总理。"
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政治学教授杨大利表示,"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李克强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范围受到限制。习近平毫不掩饰地主导着政治和政策制定,使李克强沦为次要角色。"杨大利说,习近平的光芒明显盖过李克强,使其倡议的行动空间比过去的总理要小。"
李克强担任总理的十年任期内,中国GDP从2012年的53万亿元人民币跃升到2022年的121万亿,年均增长 6.2%。在其第二任任期中,其经济政策大多为习近平路线。在三年疫情期间,李克强曾于2020年间提倡"地摊经济",受到一些地方的支持和执行,但遭到中央批评。
(综合报道)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