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林毅夫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师

石涛2008年2月22日

作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援助的重要机构之一,世界银行将出现历史上第一位非欧美籍的首席经济学家,来自中国的林毅夫。这位出生于台湾的中国学者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在台湾服兵役期间游泳渡海前往大陆,此后获得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赏识,辗转前往美国经济学圣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被看作是中国政府经济事务的重要智囊。这么一个光环笼罩的中国人,会给世界银行以及国际发展经济领域带来怎样的改变和冲击呢?

林毅夫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2月21日中午11点整,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德国经济研究所门庭冷落。但是,在研究所里容纳200人的演讲厅里,却坐满了听众。他们中有来自德国各地的经济学专家,有就读柏林几所大学的学生,而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则是一个浓眉大眼的中国男子,他就是林毅夫,一个让德国乃至世界经济界都深感兴趣的中国经济学者,即将上任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自从世行行长佐利克宣布对林毅夫的任命之后,这个名字就开始频繁出现在德国媒体之上。

出生于台湾的林毅夫经历充满传奇色彩。1979年,在金门服兵役的林毅夫据说抱着篮球游过了金门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域,抵达刚刚结束了文革的中国内地。多家德国媒体在介绍林毅夫时,都对他这段冒险英雄式的故事津津乐道。将近30年前的陈年旧事还能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兴趣,只能说明至少在德国大众媒体上,林毅夫从前还是不为人知的。而现在媒体开始关注这个中国学者,只是因为他将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而世界银行则是国际经济发展援助的最重要机构之一。

历史上,出任这个职位的人全部来自欧美国家,其中包括前不久负责撰写全球气候报告的英国著名学者斯特恩,以及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人约瑟夫-施蒂格利茨。从这个角度而言,林毅夫成为世行首席经济师可谓创造了历史。有些媒体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但也有媒体对此不以为然,部分德国媒体就认为,佐利克成功地说服北京政府为世行基金注资,而林毅夫出任首席经济师就是佐利克投桃报李的结果。

对于外界的各种评价,林毅夫表示:"外界对于我有各种评价,我个人对于这些评价并不特别在意,我只在乎有这个机会,也会努力做好这个工作。对于我个人的话是个很大的荣誉,但也是很大的挑战,将来和世行的同仁一起努力,达成世行的目标。"

那么,世行的目标是什么呢?简单来说,1944年成立的世界银行,其主要使命就是战胜贫困以及提高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但是,采取怎样的手段来达成这个看似清晰明确的目标却是世界经济界长久以来的争论焦点。上世纪90年代末期,拉美国家普遍遭遇经济危机,美国学者约翰-威廉姆森首创了一个名词--"华盛顿共识",以解决经济转轨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但是,以加强财政纪律,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华盛顿共识"却没有能在经济界获得真正的共识。曾经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师的施蒂格利茨就是"华盛顿共识"最激烈的批判者之一,而在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实行的"休克疗法"也成为该理论实践失败的佐证。

在"华盛顿共识"遭到普遍质疑的同时,与其大相径庭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却越来越被看好,甚至有人提出了"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的说法。作为"北京共识"的代表人物之一,林毅夫的意见是:"华盛顿共识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但是它的过程必须按照不同国家的实际状况。我想,"中国经验"最主要不是在选择目标上有所差异,而是怎样选择实施过程。我相信,这个过程必须按照每个国家不同的实际状况来决定。"

虽说是殊途同归,但毕竟是有所差异,在柏林研讨会上,就有德国学者对林毅夫过于重视政府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提出质疑。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而中国经济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是否能够获得西方的认同,林毅夫乃至中国模式是否能赢得更多的掌声,也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