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林郑推23条、建“双城三圈” 香港政经格局将走向何方?

李芊
2021年10月8日

林郑月娥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把重点放在未来的长远规划,内容聚焦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维护国安工作等被是为极具争议的政治和经济任务,香港民间怎麽看待?

Hongkong Carrie Lam PK
图像来源: Vincent Vu/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届任期馀下不足九个月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花约20年时间,把北面及西北面郊区一带建造为“北部都会区”,面积多达300平方公里,即占香港总面积近三分一,并称该区将供应92.6万个住宅单位,容纳250万人居住,提供65万个就业职位。都会区会透过7个陆路口岸与深圳连接为“双城三圈”,以“北创科、南金融”为定位。

房屋问题被视为香港根深蒂固的“深层矛盾”,近期再度成为当地的政坛热话。早在《施政报告》公布前,林郑月娥已经预告土地房屋议题是焦点。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及多名副主任也在中国十一国庆期间,高调探访笼屋和劏房住户。骆惠宁明言房屋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另一方面,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报导,北京下令香港地产商投入资源协助解决住房问题,声称不再容忍垄断行为。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演说中,点出了这次计划的标志意义:“这说得上是首次香港特别行政区编制的规划方案,突破思维跨越了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线。”当被记者问及都会区的建造预算和执行细节时,她却坦言这个庞大构想目前只是愿景,未计算过具体成本,但声称有信心在港开发土地不会亏钱。

林郑月娥在2018年的《施政报告》已提出过另一项天价工程——填海建造“明日大屿”巨型人工岛,涉款超过6240亿港元(逾800亿美元),现正进行前期研究。

研究公共政策多年的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锺剑华,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香港以往有不少大型长远规划胎死腹中的例子,他对林郑月娥的倡议亦不感乐观。

郑月娥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不仅碰触了《基本法》23条立法的烫手山芋、还要加快香港北部与深圳边界的建设,加速“港深融合”。图像来源: Lam Yik/REUTERS

“目前港府的财政状况不是十分健康,到明年中就只馀应付十几个月公共开支的储备,如何做这麽大的发展承诺?”锺剑华补充:“移民潮将持续好几年,年轻人才会流失。即使政府发债募资,也不见得有财力的青年愿意长远投资在香港和政府身上。”

锺剑华认为,香港与毗邻的中国经济体作区域性融合本属正常,但在一连串政治震荡后,香港的国际地位已不如前,转为倚靠中国内地也是港府馀下的少数选择。他说:“即使真的实现那宏愿,香港也不过成为普通的内地城市。”

香港经历2019年大型反修例示威、新冠疫情以及《港区国安法》实施,部分港人对前景的信心受到动摇。纵然面对社会和经济环境波动,香港高踞全球的私人房价依然在今年七月再度破顶;基层市民轮候公营房屋的平均时间增至5.8年,亦创下逾廿载新高。有民间团体质疑远水不能救近火,《施政报告》似乎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不足。

23条立法:林郑遇到“最佳时机”

《施政报告》也有独立篇章阐述“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最瞩目是林郑月娥表示要积极推展《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这是香港政府长年以来另一个烫手山芋,自当局首次推动立法引发2003年50万人大游行以后,当局一直把这项敏感的任务束之高阁。如今,林郑月娥称前朝的态度是“不对的”,她明言:“今日我们每一个官员都不会采取模棱两可和回避的态度,会理所当然、理直气壮为23条本地立法。”

《基本法》第23条列明,香港特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香港苹果日报成立26年被迫停刊。图像来源: Tyrone Siu/REUTERS

现有的《港区国安法》涵盖4大类罪行包括分裂国家、颠覆政权、恐怖活动和勾结境外势力,实施一年多至今已拘捕超过150人,逾百人被正式检控,年龄最小的仅15岁。《基本法》23条涉及7种危害国安的行为部分与《港区国安法》重叠,港媒引述消息指,港府目标在下个立法会期内完成立法,但未有透露条文细节。

锺剑华认为,林郑月娥是要把握目前处于上风的政治气候,完成中央长年念兹在兹的宪制责任。他表示:“除了宪制责任,她还想利用这个好时机立更辣的法。从前遇到很大阻力,现在立法会必定通过,没有反对党制造噪音,不受民意制约。林郑月娥既可藉此立功,她本人也有强烈动机去做。”他说自2003年以后,政府和社会都有一定共识,要先处理政制改革增加民意授权,才订立敏感法例,但现在已经被北京推翻。

他预计23条的行文会有一定的政治模糊性,“让北京手上有更多政法工具,全盘打压公民社会”。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早前透露,会研究在23条中加入煽动仇恨等罪行。除此之外,林郑月娥在回答建制派议员提问时表示,会研究订立“侮辱公职人员罪”,把侮辱警员等行为刑事化。政府消息亦指,当局将同时研究订立“网络安全法”,要求重要公共基建机构,例如水电、铁路、电讯、航空公司等,就网络安全作评估和通报政府。

政坛热议  民间冷待?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施政报告》发表当天(10月6日)进行民意调查,访问了936名香港市民。他们对报告的平均评分是34.2分,较去年高7分;满意率为25%,不满意率则达50%。不过,受访者对林郑月娥本人的评分仅30.5分,比《施政报告》公布以前进一步下跌。

35岁的欧先生在香港任职工程师,他向德国之声表示这份报告犹如对香港进行“大改造”,令他对香港前景的感到更灰心。他举例说,香港向来以科学和专业制定政策,但林郑月娥却完全无法交代“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的成功效益,做法不负责任,也反映管治文化的变更。“她这种领导方法令我对未来更没信心,而且中港融合对香港制度的影响,定必大于地理和硬件。”

欧先生坦言,他那一辈看待公共事务的心态已有所改变。“感觉政策离我愈来愈远,因为无法参与其中,以前还有议员代表在议会拉布阻止,但现在完全任人鱼肉。即使我们关注也只能旁观,她喜欢做什麽就做什麽吧。”

纵然政坛热哄哄,民间反应却形成反差。62岁的家庭主妇谢女士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形容:“今年感觉没什麽人讨论,她(林郑月娥)剩下大半年任期才去计划20后的事,眼前的事却没好好做。太遥远了,普罗大众会觉得事不关己。”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的首个“国安教育日”

02: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谢女士关心教育发展,但这份《施政报告》大多聚焦国民教育,令她感到失望。“香港应该要提升下一代的国际竞争力,不是说不能融入国家,但究竟你是融入还是被人家融合了?我们应该先强化本地实力再谈融合。”

有别于以往,今年《施政报告》在立法会内获得几乎一致赞好。民主派议员去年起被陆续褫夺议席和集体请辞后,现在议会内已一个不留。建制派议员盛称林郑月娥的倡议有远见,议会内最大党民建联形容是“积极有为”。

林郑月娥将于明年六月底结束本届任期,特首选举明年三月举行,记者多次追问她会否竞逐连任,她至今仍未明确表态。掌声背后,有舆论把这份《施政报告》视为她可能争取连任的蓝图。

香港民意研究所较早前做了一项市民对《施政报告》期望的调查,负责研究的锺剑华指,结果当时有超过四成受访者对报告完全没期望,比率创下回归以来的新高。而在《施政报告》公布当天的即时调查则反映,仅一半受访者表示有听或看过报告的消息,比去年的约七成大幅减少。

“当社会有一半人采取漠视态度,大家对政府没有冀盼,觉得它不代表市民利益,反映不少人开始抱持放弃香港的心态,那为何还要关心《施政报告》?”

锺剑华认为,政河上的强势或把问题简化为房屋政策,都难以化解香港几十年来的政治怨气。“回归以来很多关键问题无法解决,因为政府没有市民支持,无法有效领导社会和推动政策。”他说:“若不处理制度缺陷,令议会和政府有足够公信力和合法性,你有再多的事想做,都不会做得好。”

 

为保护个人及家人安全,德国之声记者李芊使用笔名进行报道。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