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校服:德国敏感话题

2006年5月10日

穿上校服就不再相互攀比了吗?一样的牛仔T恤证明人与人的平等吗?放弃面纱象征接受学校的价值观吗?有人说,校服会勾起纳粹回忆。寻常的校服成了德国的敏感话题。

波茨坦布兰登堡小学新生试穿校服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dpaweb

5月7 日,德国司法部长接受采访,就穆斯林学生能否蒙头纱上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建议德国学生着统一校服。这样,不但穆斯林女学生的布卡〔穆斯林女性服装〕被其取代,而且社会差异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正方意

乍一看,推行制服用处不小。首先,统一校服能取代宗教服装,比如穆斯林少女的布卡;其次,攀比心理的生存土壤将被分崩离析。学生没法再追求名师设计或是名厂制造,贫富学生间的妒嫉不平也将被瓦解。近年来,德国发生数起青少年“打劫”同学事件,正是因为犯罪青少年眼红同学的名牌衣饰和鞋子。而大家穿上整齐划一的服装,家境贫寒的学生就无须在意其它人的品头论足了。

校服还有助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同学间团结友爱,矛盾冲突自然减少。当迎接外部挑战时,团队的力量更加强大。

反方看法

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尽管学校事务通常不由联邦政府,而是由联邦州决定,硬性规定学生着校服还是违背了宪法精神。在这里,宪法精神具体指人格自由发展的权利。再者,由于曾经的纳粹历史背景,同其它国家相比,德国的制服话题更具其敏感性。

退一步说,哪怕略去勾起回忆的军服设计因素,而以牛仔T恤为校服,也不一定能达到所谓缩小社会差异的目的。牛仔也有高低贵贱,青少年的拜物心理终究会枝繁叶茂。他们也追求最新款的手机、最酷的MP3或是换档功能齐全的自行车,这些是不是通通得拿来禁止?而且德国实行半日制,学生放学后,接下来半天的着装规定不规定?又该如何规定?

此外,对于校服有助于形成青少年对学校和集体的认同感这一说,反对者不以为然。认同感的培养,难道不是更应该从象征学校的价值观或日常行动中来?它可以是针对社会和文化缺陷提出的要求,也可以是所有学生参与的一项学校活动〔或许有些乏味〕,比如在主页上展示共同的合作成果。然而,这一切离不开细致的工作、一对一的投入,不可一味求快。

最后谈谈对宗教服装的取代:穆斯林布卡的背后掩藏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重要的是进行辩论。必须弄清楚,它同德国学校所传达的男女平等以及人生自由的价值观相左。不是让学生表面同意套上牛仔T恤的校服,而是循循善诱使之心服口服才是要旨。否则,校服不过是遮盖错误价值观的面纱。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