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周三保守党党代会闭幕之际,特雷萨·梅首相将再度为其退欧计划进行辩护。其提前被披露的讲稿中称,退欧将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目前我们已经是万事俱备。"
在党内对手约翰逊对她提出原则性攻击批评后,英国首相梅为自己的脱欧路线作了辩护。在她领导的执政党—保守党伯明翰大会的闭幕讲话中,梅首相表示,她关于同欧盟达成脱欧协议的计划符合国家利益,保守党应在这一问题上团结一致。她强调,反对她与欧盟达成的任何协议的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功利,而非国家。不过,她同时表示,她亦准备好了,一旦不能达成对英国而言是好的协议,不惜让英国在没有退出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
梅,“劲舞皇后”
总体上,在伯明翰党代会演说中,梅特意显出满满自信。在阿巴乐队名曲“劲舞皇后”(Dancing Queen)乐曲声中,梅首相踩着舞步登台。对在野党,她也毫不客气,在本党同仁的掌声中,对工党领袖科尔宾(Jeremy Corbyn)大加挞伐。
周二,前外交大臣约翰孙在党代会安排的另一个集会上,面对约千名欢呼雀跃的支持者,叱责梅首相的脱欧计划是对选择脱欧的选民们的“背叛”,要求梅首相及其他保守党代表们让英国同欧盟明确决裂。约翰逊在党代会上呼吁废除梅首相提出"契克"退欧计划。因为这份计划在首相乡下庄园"契克"完成,因此也被称为契克计划。与会代表对约翰逊的演说报以热烈掌声,这也更加剧了有关约翰逊有意取代特雷萨·梅成为英国首相的猜测。不过,约翰逊在演说中并没有直接向梅首相发出挑战,而是呼吁党员支持梅首相改变其退欧战略。约翰逊是梅首相退欧路线的坚定反对者,并因此辞去外长职务以示抗议。约翰逊主张以"一刀两断"的方式实现硬脱欧。
更多阅读:评论:英国退欧僵局 看谁坚持到最后!
距离原定明年三月底的退欧日期只剩下六个月时间了,特雷萨·梅的退欧战略无论是在英国、还是欧盟内部都面临着巨大阻力。梅首相主张,退欧之后英国应同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保留迄今为止同欧盟签署的部分条例,但其中不包括服务业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但欧盟方面以英国"挑肥拣瘦"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特雷萨·梅在英国的反对者则则要求"一刀两断"式的硬脱欧,否则他们将阻止脱欧协定。有人担心,如果届时英国不能有序地退出欧盟,将引发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混乱。
6月19日,英国脱欧谈判正式开启。据估计,谈判将于明年结束,而英国正式脱欧则要等到2019年3月。谈判要点有哪些?
图像来源: Reuters/C. Kilcoyne在6月的英国大选前,首相特雷莎·梅暗示英国将离开欧洲统一市场,即欧盟自由贸易区。但是,基于大选后地位衰弱,保守党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而对欧盟而言,进入统一市场也意味着接受欧盟27国劳工进入英国的市场,没有价钱可讲。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empics/A. Matthews欧盟表示,英国退盟谈判的首要议题是欧盟公民在英国的权利。欧盟首席谈判代表米歇尔·巴尼耶(Michel Barnier)指出,在所有成员国确信自己的公民在英国将受到“公正和人道”的待遇前,不会进行谈判。英国生活着约300万欧盟其它国家的公民,生活在欧洲大陆的英国人约110万。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C. Ratcliffe特雷莎·梅誓言退欧后将控制来自欧洲的移民。但是,英国议员们也深知,移民人数骤减将导致包括健康、社会保障和建筑业在内的重要领域人手短缺。布鲁塞尔方面坚持要求,如果英国想保留进入欧盟统一市场的准入资格,就必须接受自由的劳工流动。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PA Wire /S. Parsons持续的安全合作符合英国和欧盟双方的利益。伦敦6月恐袭后,双方再次强调了合作的必要性。不过,参与欧洲刑警组织活动、发放欧洲逮捕令等目前都必须遵守欧盟法规。梅首相正在推动所谓的“大废除法案”,将欧盟现行法律全部写入英国法律。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o. Hoslet布鲁塞尔方面坚持英国必须继续向欧盟支付预算以确保养老金款项,并且有义务参与欧盟贷款和其它项目。而英国的谈判处境很艰难。它与欧盟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分手费的解决,怎样兑现对退盟派停止向布鲁塞尔付钱的许诺,将十分棘手。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D. Martinez梅首相曾发誓要结束欧洲法院在英国的管辖权。但是,英国政府的立场正在软化。特雷莎·梅的“大废除法案”意味着英国公司可以向欧洲伙伴使用的规则看齐。欧盟目前表示,希望欧洲法院可以保障英国退盟后,欧盟公民在英国受到良好对待。
图像来源: Reuters/F. Lenoir爱尔兰在英国退盟后的地位是脱欧谈判最敏感的议题之一。双方都表示希望避免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之间重现“硬边界”状态。但是,梅在大选后的劣势迫使其与北爱统一党联合执政,该党传统上和爱尔兰关系不佳。
图像来源: Reuters/C. Kilcoyne
达扬/苗子(路透社,德新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