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欧中再次相遇汉堡

2010年11月26日

11月25日,第四次" 中国与欧洲相遇" 汉堡经济峰会开幕。此次为期两天的欧中经济界的对话所著重关注的话题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欧洲与中国在此格局中如何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国模式"受重视

引用峰会主席许埃斯(Nikolaus W. Schües)话来说,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新兴力量,而是一个已经兴起的国家。但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徐匡迪却强调,中国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美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的矛盾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无论如何,当"中国模式"在中国本土仍然备受争议时,欧洲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予以承认。德意志银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德国亚太商会(OAV)主席菲辰(Jürgen Fitschen)表示,可以见证,("中国模式")是相对于"西方模式"的另一个同样也相当成功的模式。现在推断中国是否将延续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还为时过早,但许多国家对"中国模式"相当崇拜,并且希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采纳这种模式。这是一个新的认识。

欧中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所面对的挑战、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关于"模式"的讨论,-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似乎并不关心这些问题。他们更务实,更知道"现金为王"的道理。一位来自上海、同时担任重要政治职务的民营企业家,在峰会上的一场关于重整危机后世界格局的论坛中向与会者介绍了他最近投资欧洲一家提供奢侈度假旅游服务的企业,而投资该企业的理由是因为来自中国客户数量的急剧增加。

中国企业走向欧洲,是"收购"还是"合作"

这也是汉堡峰会传达的另外一个明确信息。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有许多企业已经在欧洲全面展开了有规划、有系统的收购活动。而在欧洲人眼中被看作是收购的一系列动作在某些中国企业家眼中却有不同的定义,来自上海的企业家郭广昌指出,他一向不用购买这个词的,而只觉得是合作。他说,他只是去做投资后相互能够创造价值的事情,从来不做恶性收购。

众多与会者希望借在此次峰会上与中国经济界以及政治界对话的机会,减少双方的偏见及摩擦。而汉堡峰会上另外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欧洲人对中国是"复制大国"的传统偏见。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布鲁德米勒(Brudermüller)提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2009年,全球共有500000项专利申请来自中国。

对政界提出批评

虽然同是"峰会",可是不久前在韩国首都首尔结束的G20国集团峰会成为了此次汉堡峰会的攻击对象。汉堡峰会的主持之一、来自英国的资产管理顾问大卫·马什(David Marsh)多次提出了对G20国峰会的质疑。他表示, "我们也许有些时候对政客们的期待太高了,G20峰会在1999年成立的时候是一个技术性的会议。当时没有计划让他成为一个由世界各国领袖参加的会议。我觉得G20应该恢复自己的本色,做回技术性的会议。因为现在G20其实有点反民主,他让世界各国的领导一会聚在一个小岛,一会儿聚在某国的首都,以为能在24小时之内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问题。"

比较清楚的是,无论是G20还是汉堡会议,人们都无法期待这些来自政界、经济界的领袖级人物在短暂聚会后做出一些有实质性的决定。互相展开对话是与会者的呼声。而经常光顾此类"高级会议"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对话,不是在演讲台上,而是在所谓的"咖啡休息时间"中进行的。

作者:任琛

责编:凝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