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国家与银行共沉浮

2012年7月2日

欧元区饱受经济萧条、高失业率和高负债的困扰。然而,欧元货币联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家与银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难道就没有出路了吗?

Ein Regenschirm mit EU-Sternen liegt neben einem Rettungsring im Wasser eines Sees in Frankfurt (Oder) (Illustration zum Thema: Rettungsschirm), aufgenommen am 09.11.2011. Foto: Patrick Pleul
Symbolbild Euro-Rettungsschirm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10多年前,各国央行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抵御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带来的经济大萧条。由于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市场上骤然多出来的金钱就要寻找投资机会,因此来自美国的创新金融产品在德国的州立银行都找到了市场。爱尔兰人和西班牙人也竞相投资房地产,把房价一路抬高。不管在美国、西班牙还是德国,正是那些国有或者部分国有的大银行最具有冒险精神。科隆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埃克霍夫(Johann Eekhoff)指出:"只要银行背后的东家是国家,他们对于风险的估计都是不充分的。"这当然也很好理解,因为一旦出了问题,有国家给顶着。

埃克霍夫教授图像来源: privat

国家总是值得信赖的。政府制定的规则使得银行可以利用很少的自由资本去做很大的买卖。当然后来事实证明,这种自由度太大了。银行心怀感激地大量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而且在欧元区内,南欧国家还可以同样的利息成本借到双倍的贷款。

国家和银行一同坠入债务泥潭

当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的时候,人们才幡然醒悟。原本像黄金一样之前的美国债券变成了烫手山芋。许多欧洲银行都承受不了打击而摇摇欲坠。为了防止银行业崩溃,各国纷纷拿出巨资救市。爱尔兰就把所有的银行负债变为国家债务,导致2010年的财政赤字率达到32%。

就在爱尔兰银行把自己的国家拖向破产边缘的同时,希腊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是国家的债务大山把银行业给压垮了。希腊国债大部分都是由其银行持有,而在2010年年初,这些债券全都变得一文不值。欧洲央行这时挺身而出,倾囊收购雅典的债券--对于许多德国经济学家来说,这一举动铸成了大错。

风险由纳税人买单

法国和德国的银行也受到波及。他们的院外集团说服巴黎和柏林政府为希腊提供救助方案。这样,银行可以慢慢地把其持有的危险债券脱手,风险就被转嫁给了国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转嫁给了纳税人。

欧元区各国央行放低了银行借贷的信誉标准。这给那些信用级别一再下跌的国家的银行来说,起到了缓解困难的作用。埃克霍夫教授指出:"这样一来,国家与银行业之间的依赖性就变得非常大。导致这些国家得到的贷款最终根本无法偿还。"

欧洲央行总是在危难时刻出来“救火”图像来源: dapd

这个时候,欧洲央行再度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到2012年2月之前,欧元区银行都以非常优惠的条件吸收大笔资金。然而这也从另一面鼓励银行去买国债,以降低利率,减轻负债累累的国家财政的压力。尤其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银行在这方面非常积极。这也使得国家和银行业之间更加互相依赖。

如今,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迫使西班牙银行不得不再度伸手要钱。资金缺口据说大概有620亿欧元。由于西班牙国家财政已经没有能力去补这么大的窟窿了,所以这些银行就被送到了欧元拯救伞之下。换句话说,就是让其他欧元区国家的纳税人来填补这个资金空缺。

欧元拯救伞也不能拯救所有的危机

即使永久性的欧元稳定机制ESM比原有的欧元拯救伞拥有更大规模的担保能力,它也远远不能承担银行的所有债务。这样一个令人绝望的局面导致很多欧洲以外的投资者都对欧元敬而远之。

难道欧洲真的走投无路了吗?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弗斯特(Clemens Fuest)认为,出路还是有的,短期来看当务之急是让银行恢复行动能力:"要么银行的债权人和国家债券的持有者承受损失,要么就让纳税人来承担。"他呼吁银行和国家的债权人站出来承担一部分。

弗斯特教授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而曾经担任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的经济学家埃克霍夫则认为金融界所谓的"大而不倒"原则(too big to fail)非常荒谬:"银行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足以撼动整个金融市场的话,就可以不用担心倒闭了,它总会得到救助的。这样的规则必须打破。"也就是说,大型银行必须进行拆分,同时银行的自由资本标准也必须提高。

作者:张丹红 编译:雨涵

责编:达扬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