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欧洲在中美之间的平衡术

当远
2025年7月15日

威胁加征关税之后,美国这个老盟友在还能信任吗?共产主义中国是否是欧洲的选项?全球化需要共同行动,而欧盟正陷于两难之中。

图为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前排左二)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右二)坐在会议桌前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前排左二)于 2025 年7月11日在吉隆坡举行的第58届东盟外长会议及期间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右二)图像来源: Mandel Ngan/Pool Photo/AP/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上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峰会期间,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这场会面不同寻常,甚至本来就不该以这种方式举行——五年来,中国政府对卢比奥实施了严厉制裁:禁止入境、冻结资产、暂停一切与其及其盟友的经济活动。

但卢比奥对这些措施毫不在意。在加入特朗普政府内阁前,他是佛罗里达州共和党参议员,同时也是美国国会中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合组成的“美国国会-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成员。该委员会的法定职责是监督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法治发展,并会在每年向美国总统提交一份报告。

作为该委员会成员,卢比奥曾严厉批评中国政府香港镇压民主运动,以及在主要由穆斯林人口组成的新疆地区大幅压制公民权利。北京方面视这些言论为对“内政的干涉”,在美国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后,中国将卢比奥列入制裁名单。

美中对抗加剧

上周五(7月11日),中美两国外长首次以闭门形式举行私下会晤。会后双方几乎没有对任何具体议题进行披露。中国官媒事后报道称会谈“积极、务实且富有建设性”。在次日(7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王毅用四个关键词总结了他眼中此次会谈的重要成果:“加强接触、防止误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但他并未透露卢比奥是否仍在中国制裁名单上。

卢比奥在会后证实,华盛顿和北京都有“强烈意愿”促成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两国外长的会面通常被视为国家元首访问的先兆,不过目前尚未确定具体日期。

美国政府呼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2025年4月草案)图像来源: Alex Wong/Getty Images

太平洋世纪的到来

20世纪的大国政治以大西洋区域为中心,而到2025年可以清晰预见,重心将转向太平洋地区。因此,政治学家称本世纪为“太平洋世纪”。

尽管美国仍是超级大国,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目标是,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普华永道(PwC)在2025年初发布的一项研究中预测,中国将在未来30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种争夺对世界主导地位的竞争正在重塑当今世界格局。华盛顿与北京相互视对方为对手,其后果便是贸易战、全球军备竞赛以及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中国护卫舰于2025年2月在澳大利亚沿海进行军事演习图像来源: AFP

欧盟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美国正借用“强者的权利”,迫使经济实力较弱国家屈服于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上周六(7月12日),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商品征30%关税。据德新社报道,虽然钢铁和铝产品不在本轮加税之列,但这些产品本身早已面临高额关税——美国对来自欧盟的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对钢铁与铝征收的关税高达50%。

对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保护欧盟利益,包括采取反制措施。同时,她也愿意推动达成“协议”。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计划于周一(7月14日)与美方谈判代表进行会谈。

德国工商联合会(BDI)执委会成员沃尔夫冈·尼德马克(Wolfgang Niedermark)发出警告,威胁称加征关税将“损害经济复苏和创新能力”,也会破坏对国际合作的信心。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德国与中国一样依赖自由贸易。

中美贸易战中国民众不担心 专家:中国商品转向欧洲或如海啸

01:5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美国:伙伴、竞争对手、还是劲敌?

如今的问题是:欧洲到底该信任谁?是这个过去的老盟友,现在却在全球化道路上设置障碍的美国?还是正在崛起、尽管意识形态上有差异但却寻求与欧洲更加密切合作的中国?

来自西班牙智库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Elcano Royal Institute)的中国问题专家保拉·奥利弗·洛伦特(Paula Oliver Llorente)与米格尔·奥特罗-伊格莱西亚斯(Miguel Otero-Iglesias)大胆抛出了这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如今的美国对欧盟而言是否同时是“伙伴、竞争者与对手”?这个表述原本是欧盟对中国关系的定义,并被德国政府于2023年纳入其对华战略中。

两位专家指出:“欧盟目前难以将这种概念性的定义转化为具体一致的政策行动。”在美中对抗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不确定性已成为欧盟战略定位的主导因素”。

他们认为,欧盟与美国在对中国的威胁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美国将中国视为“霸权竞争者”和“生存性威胁”,而欧盟则寻求与中国建立“平衡的全球伙伴关系”。因此,欧洲必须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缓解战略,以减少对中国在关键领域的依赖。

欧盟对华电动车关税会不会适得其反?

02:5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国面临“历史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国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中国问题专家克劳迪娅·韦斯林(Claudia Wessling)与伯恩哈德·巴尔奇(Bernhard Bartsch)指出,特朗普政策与美中冲突已对德国构成“历史性挑战”。长期以来对与美国之间可信赖合作的坚定信念,已经开始动摇,“一切照旧”已不再适用。

问题在于:若德国与中国走得太近,势必激怒华盛顿。美国目前在欧洲战后安全体系中仍不可或缺。特别是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变得更加关键。德国联邦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在一个受地缘政治主导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应对国内社会的日益两极分化。

尽管德中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但两国关系已开始降温。上周,德国外交部已召见中国驻德国大使邓洪波,原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艘护卫舰在红海对欧盟监控任务中的一架德国军机使用了敌意激光照射。德国提出抗议,中国则否认指控,称这艘护卫舰当时位于亚丁湾,而非红海。

德国政府于2023年出台的中国战略以“去风险”为核心,倡导降低依赖性。许多企业随后不仅在中国,也在美国投资。但韦斯林与巴尔奇两位专家指出,德国企业现在意识到,这种“双线战略”可能与德国经济利益背道而驰,并可能引发危机,如出口下降与就业流失。因此,“正确地去风险”可能对德国政府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布鲁塞尔与北京关系重启?

7月底,欧中峰会将在北京召开。北京寄希望于通过此次会议重启与欧洲的关系。尽管美国尚未公布对华新关税的具体税率,但从其亚洲主要盟友——日本和韩国——从8月1日起将面临25%的进口税已经可以预见,对华的关税税率恐怕只高不低。

如果美中爆发贸易战,欧盟市场很可能将被动吸收中国的过剩产能。美国甚至可能将由中国直接投资、在欧盟生产的产品也视为中国商品,从而对其征收高额关税。

对此,洛伦特与奥特罗-伊格莱西亚斯呼吁: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团结一致,减少对中依赖。然而,不同国家与美中之间的关系各异,它们对全球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的依存度也不同。这种“固有的异质性”使其在外交政策上也趋于分化。

“欧盟离不开伙伴关系,包括与中国的合作,”这两位西班牙专家总结道,中国必须向欧洲企业开放市场,“这不仅需要承诺,更需要具体行动。”

中国输出过剩产能?德中两方怎么看

03: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