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失业: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2014年11月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北京城北的远郊:年久失修、纵横交错的住宅区,狭窄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炒面和垃圾的味道。人们称这里为"学生村"--顾名思义,大学生村。在昏暗的楼房里生活着很多大学毕业生,很多想要在首都北京寻觅财富和幸福的大学生。
不过在"学生村",幸福和财富距离他们还很遥远。楼里的走廊黑暗、狭长,在局促的房间常常生活着3、4个人。
毕业后两手空空
24岁的孙秀住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我从没想过自己会租这样一间房",她说。"北京充满了压力和竞争,然而我们必须坚持下去。然而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孙秀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屋中晾衣绳上挂着些换洗的衣裳。此外,恐怕就只剩心中破碎的梦想。她来自农村,是家里第一个读了大学的人,然而她建筑财务专业的本科学位在劳动市场上不太吃香。目前孙秀在一家公司做前台,每月工资折合300欧元--这比生手农民工的工资还要少。
"这当然令人失望。毕竟我读了大学,然而学的东西完全用不到。拿着我这样的毕业证书找工作很难。本来建筑业是对口方向,然而那边不想要女员工",孙秀说。
此外工作单位也不想要地方大学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百万年轻的中国人也有和孙秀类似的经历:他们苦读多年,终于拿到了一张录取通知书,结果现在毕业后却是两手空空。
"教育与劳动市场脱钩"
人民大学的施伟(音)认为,错误的教育政策导致了目前的状况:太多理论,没有实践。
"中国的教育完全和劳动市场脱钩。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录取人数翻番,然而劳动市场的需求完全没有那么大。这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另外,教育并不像德国一样能满足劳动市场的需要。"
除了找工作的重担外,大学毕业生们还背负着家人的期望:当代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每个人都想有一份体面工作。手工业者被瞧不起,这就是中国矛盾的地方:一面是年轻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一面是很多企业艰难地寻找技术人员:汽车机械师、焊接工、模具工。
德国商会的霍夫曼(Mike Hofmann)表示,在中国招聘接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人员绝对是个问题。"我们每年都进行一次会员调查,今年74%的会员企业将招聘技术人才看作是最大的挑战。在过去的三年里,这一直是最重要的三个课题中的一个。"
高校向技校转型
如今,中国在政策上作出了回应:高级职校在未来几年要大规模扩建。总理李克强的建议震惊了很多迷信大学文凭的民众:将一批综合院校改建为技校。这里面不仅包含着经济方面的考虑:中国领导层了解,一群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子。
在"学生村",孙秀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一筹莫展地坐在床边。她每周和父母通电话。"我从不和家里提起这边找工作有多难。我只报喜不报忧。我不希望他们担心。"
孙秀自己时常却担心。每月赚得钱根本不够花,而且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毕竟,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放缓,一方面劳工部预计未来5年每年都有700万大学毕业生。这意味着数百万的求职愿望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