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民族矛盾对中共的挑战

2012年2月8日

对于面临18大换届的中共来说,稳定高于一切。本台特约评论员林和立认为,去年以来疆藏发生的抗议事件给中共提出严峻挑战。

图像来源: DW

目前情况最为严重和紧张的是所谓"大藏区",包括拥有270万藏族人口的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甘肃、青海和云南的藏区(藏族人口350万)。

据国际人权组织统计,自2011年中以来,这一地区共发生了将近100起抗议和小型冲突,在四川西部尤其集中。这里发生了19起藏人自焚事件,其中18人是僧侣。在中国农历新年假期,四川西部的至少两个藏族自治州爆发了暴力冲突。武装警察向示威者开了枪。据报道,二十多名藏人被打死或打伤。这些突发事件构成了2008年3月西藏骚乱以来最严重的动荡局面。2008年的骚乱发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几个月,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央军委做出的反应是增派军队、武警和警察前往西藏和四川西部。去年中以来,藏区的部队和安全力量人数再次增加。作为显示力量之举,解放军西藏军区1月份在青藏高原举行了首次喷气式战斗机演习。然而此类力量的彰显并没有威吓住西藏的僧侣和虔信宗教的藏人,没有削弱他们的抗争意识。

2011年底,中共领导层替换了长年在西藏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被视为强硬派的张庆黎,代之以较为温和的原河北省省长陈全国,试图转而使用柔和的手法安抚。陈全国被认为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亲信,他到拉萨后集中精力于经济发展,包括改善西藏自治区及邻省藏区藏族居民的社会福利。陈全国还说服了更多四川和其他邻近省份的中小企业到西藏投资。但是打"经济牌"似乎没有能赢得藏人的民心。

西藏这道难题的症结之一是,虽然中国宪法保障宗教自由和少数民族的权利,但藏区的僧尼仍处于军警和国安人员的严格管制之下。这一情况在2008年3月之后更加恶化。解放军官兵和便衣警察常驻寺院,喇嘛被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与普通信众之间的接触也常常受到军警的监视。北京的官方说法是,安全力量正在严厉打击同"西方反华势力"勾结的"分离主义分子"。然而,国际人权组织提供的可信证据显示,西藏普通民众的基本宗教自由受到严重侵犯。此外,北京在新疆和西藏都推行汉化政策,鼓励汉族商人和打工者移民西部地区。这一政策已在新疆东部获得了成功,那里的汉族居民人数已经明显超过维吾尔族。但由于汉人难以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汉化政策在西藏并不那么成功。

疆藏问题与接班人

西藏的糟糕局面对于胡锦涛和他的一手培养的团派干将、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都有直接的影响。在西藏事务方面,理论上政协主席、中共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组长贾庆林是最资深的决策者。但实际上,曾在1988年至1992年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目前掌握着最后的发言权。胡锦涛镇压1989年3月拉萨骚乱所起的作用,被认为给3个月后的六四天安门屠杀开了先例。胡锦涛对西藏问题"坚决果断"的处理得到了邓小平的赏识,1992年,49岁的胡锦涛被邓指定为江泽民的接班人。这也是中共领导层所谓的"隔代钦定"的权力交接模式的开始。

2011年7月习近平在拉萨图像来源: dapd

众所周知,胡锦涛不喜欢藏人。他在西藏期间身体不好,以至于在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一半时间里,他都是在北京指挥西藏的工作。此外,由于在西藏是靠强硬手腕起家,胡锦涛也就难以转向安抚和解的路线,尽管中共老一代中不乏像胡耀邦和习仲勋--前者是胡锦涛的提拔者,后是胡的接班人习近平之父--这样以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著称的领导人,包括对藏族和维吾尔族。

西藏发生的不幸事件如果不能尽快得到平息,也将影响到中共"第六代领导人"中最受胡锦涛青睐的团派干部胡春华的前程。曾任共青团总书记的胡春华在1983年从北大毕业后,在西藏工作了19年。2005年,他升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年仅42岁。假使胡春华是认同北京对西藏的高压政策的,那么如果这样的强硬路线不足以维护当地的稳定的话,至少他本人的政治前途会因此受损。此外,2011年胡春华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后不久,内蒙因"莫日根事件"爆发大规模抗议,并涉及蒙汉民族矛盾,对他也是不利的一笔。

在中共第六代领导干部中,级别最高的三人是胡春华以及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和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其中胡锦涛对胡春华的能力和政治头脑最为欣赏。在北京政治圈内,很多人猜测按照新形成的"隔代指定"继承人的传统,胡锦涛希望指定胡春华为习近平的接班人,在2022年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正在努力在十八大上,让胡春华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但鉴于最近在西藏发生的事件,胡春华很可能只能成为政治局的普通委员,而非常务委员。最终,中共领导层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西藏和新疆不断激化的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一枚定时炸弹,有可能让本已紧张的多民族国家的架构分崩离析。

作者:林和立 编译:叶宣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