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 汶川大地震5月12日即将迈向十周年。中国官方将地震发生日确立为“感恩日”,引发网民抨击。另一方面,香港媒体纷纷制作系列报导纪念此事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如今届满十周年,中国官媒新华社7日报导,官方将地震发生的5月12日确立为“感恩日”: “铭记伤痛、更铭记涌泉之恩”。报导称: “十年来,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和震区振兴,来自祖国和社会的大爱汇聚到这里,当地群众感受到各界的涌泉之恩。”并下标题为“爱的涌泉奔流不息”。报导中亦特写了许多灾户重建后“重获新生"的励志故事,例如灾户孩子长大实现了做伞兵的梦想。
同一时间,中国媒体“头条新闻”在微博发布此消息,网民回应纷纭。有微博用户认为,汶川大地震造成数万伤亡,命名为“感恩日”是“丧事喜办,并不妥当”。也有不少网民表示自己当初也有捐款,呼吁政府公开捐助款项用途-目前500多亿善款,总善款的六分之五,仍然流向不明。也有人要求针对“豆腐渣工程”的学校深入追究责任。根据法新社报道,汶川大地震造成约7000所校舍严重垮塌。根据当地教育局的数据,有3340家学校需要重建。值得注意的是,倒塌教学楼周围的其他建筑物都没有受到损坏。因此引发了大众对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和腐败的怀疑。
十周年纪念
端传媒同日发出系列报导,访问了受害者家属。报导指出,十年之间,上百家长上访北京,却从未获得明确的答复,甚至遭到殴打或逮捕。到了2016年,确认上访无效之后,家属们改以民事途径起诉地震时校舍工程承包人和校方法人。当他们到了法院,法院却以“已过八年”为由不予立案,亦拒绝出具书面回执。校方责任保险的民事诉讼亦以同样情形告终。
7日,香港电台在网站上放上“川震十年”记录片,记录了桑军和刘玉婷两名遇难学生家长一直努力寻找真相,却仍不了了之。在体制内寻求协助,司法或行政机关均不受理;改透过境外媒体施压政府,又会被政府打压。而当时承包校舍的建商仍然持续在包工程。
罗法/夏立民 (综合报导)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让村庄在瞬间消失、夺去近7万人生命的地震,仍是无数人心中抹不去的一道伤痕。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Rain这是汶川大地震时的图片,人们试图从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中逃生。泥石流从山顶滚滚而下,整个村庄笼罩在烟尘之中。今天看来,依旧令人胆战心惊。
图像来源: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据当时中国媒体报道,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地区,“3万人不到一半逃生,10多个乡镇音讯全无”。这是2008年12月的照片:在大地震过去半年多后,当地仍是一片废墟。
图像来源: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震后,中国政府制定了灾后重建计划。伴随着时间流逝,曾经触目惊心的北川中学遗址已长满青草。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CP/Color China Photo对于那些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属的人而言,伤痛挥之不去。5月12日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忘却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大量悼念活动。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Feng Li中国导演范俭2011年执导纪录片《活着》,关注了大地震中丧子丧女家庭的再生育问题。这个灾难背景下的生命故事,获得了诸多奖项。
图像来源: Fan Jian2017年,人们前往地震中被掩埋的映秀漩口中学遗址凭吊,以寄哀思。
图像来源: Reuters/Stringer四川维权人士谭作人在2009年初起草《5.12学生档案》,呼吁对大地震中遇难学生所在的校舍质量进行调查。他在不久后被捕,因“煽颠罪”获刑5年,他当时的辩护律师是后来自己也身陷囹圄的浦志强。谭作人在2014年3月刑满获释,此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图像来源: amnesty international地震后,中国著名艺术家、异见人士艾未未发起了“5.12汶川大地震公民调查”,发动志愿者寻找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学童名单。此后,艾未未曾在网络上发布大型声音作品《念》,纪念遇难学童。他还将写满5196名遇难学童名字的墙、坍塌校舍的照片与大量钢筋(图)一起展出,对校舍质量进行无声的质疑。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