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用垃圾堆成破烂不堪的危巢。肮脏,昏暗,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哈尔滨旋转楼梯。生活,行走在其中的是不得不面对大女儿被拐走后遭强奸,自己变得像暴君一样的拾荒父亲,以及一心希望女儿考上大学,同时想方设法为狱中的丈夫伸冤的无助母亲。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纪录片工作者季丹用简陋的设备所关注记录的内容。
她的纪录片«哈尔滨旋转楼梯»讲述了家乡哈尔滨道外区两个家庭的生活。楼上,是不愿去为应试而读书、却想学画画的小姑娘,和希望她去读书的母亲。楼下,是迷恋网吧的儿子,和他那只能沉默的父母。无能为力的中年父母,以及冷峻的现代社会。他们在一个据说是开放的世界中局促生存,在和谐盛世里显得孤独无力。楼上的母亲在炒股挣钱照料女儿的同时,还要为被生意上的竞争伙伴陷害入狱的丈夫声冤。而楼下的父亲曾经是一名警察,患有脑出血后不仅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孩子的尊敬。在沉迷于网吧的儿子眼中,父亲只是家中更愿意惯着他、时常给他三五块钱去打游戏的烟鬼。而给人家当保姆的母亲,虽然承担起了家中一切的经济负担,却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父亲认为,自己的病和不争气的儿子,也许是老天爷对他在当警察过程中所作所为的报应……
«哈尔滨旋转楼梯»把人们带入黑暗和无望图像来源: Ji Dan
如果说«哈尔滨旋转楼梯»已经让人感觉到无尽的悲伤和无助,那季丹与北京南郊大兴区一家拾荒者生活整整一年所拍摄的«危巢»则更加挑战观者的身体极限,让人体会绝望到窒息是怎样的感觉。大量的长镜头,昏暗摇晃的画面,难懂的地方话,只是让观者时常倒吸凉气的部分原因。«危巢»讲述了一户生活在北京郊区垃圾填埋场人家的故事。这家原本有六口人,由于父亲是失去了半条腿的残疾人,长得天生靓丽的大女儿被人骗走卖春。家里人只知道,女儿第一次接客后便怀孕,随后坠胎,至今下落不明。剩下的两个女孩坚信,只有想方设法赚钱让弟弟上学,才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然而,弟弟上高中的费用高昂,完全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母亲一直劝女儿们给陈叔叔打电话求助。因为陈叔叔有点钱,而且身患疾病。给他看病的人说只有和处女同房,才能治好他的病……
直面社会和人性中的废墟
为了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生活和状态,季丹必须先和被拍摄的对象做朋友,充分取得他们的信赖。她认为,在中国,拍摄独立纪录片不是个正当职业,更像是一种个人爱好。她从未怀着社会责任感拍片,只是有强烈的渴望"认识和理解我所在的时代和国家 "。着重关注所谓社会"底层",是因为他们比人们想像的广大深邃,"它也并不在脚底下的黑漆之处,而就在身旁左右和自己内部。它是社会和人性中废墟的部分,自天而降的同情和善行并不是它真正的天使。废墟自身有它足够的重生能量。"
季丹是此次德国埃尔兰根第三届中国电影节上,唯一一个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影像工作者。主办方选定她的«哈尔滨旋转楼梯»作为开幕式影片,又于第二天唯一的一场展映中,播放了她的«危巢»。在德国观众对她的作品褒奖有佳的同时,也有部分中国观众指出,季丹镜头记录的对象不具有代表性,无法真实地再现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在这些"没有中心思想"的影像中,看不出创作者的意图和影像的意义。
虽然德国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中央之国”仍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要想深入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现状,电影恐怕是最能触及心灵深处的一种介质。2014年的秋天,埃尔兰根(Erlangen)市中心的曼哈顿影院(Manhatten-Kinos)将放映9部中国电影。这些影片用女性的视角讲述当今中国社会,共同关注一个问题:“女性能顶半边天?”
图像来源: Jun Yan 此次电影节展映的影片中,有80%是首次在德国上映。通过审视中国女性导演作品以及电影镜头下的中国妇女,力求为受众开辟一条了解中国社会复杂现实的新途径。照片上的女性们是影片“活着”的主角。导演范俭发现了她们的共同点:她们都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孩子,都希望再次生育,让生命得以延续。
图像来源: Fan Jian 是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导演季丹在家乡哈尔滨记录了两个家庭中无能为力的父母。楼上,是不愿意为应试而读书,却一心想学画画的女儿。楼下,是迷恋网吧,丝毫不为父母着想的儿子。他们在据说是开放的世界中局促生存,在和谐盛世里深感孤独无力。
图像来源: Ji Dan «哈尔滨旋转楼梯»的导演季丹于影片展映后到场和观众展开交流。德国观众对影片的视角,尤其是对中国二线城市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示赞赏。同时也有部分到场的中国观众对影片提出异议,他们表示, 这样的影片除了表现中国少数民众生活“阴暗面”以外没有“中心思想”,无法客观完整的让德国人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面对指责,导演季丹表示:“许多中国人都坐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而我所关注的,是那些没有坐上车的人。”
图像来源: Jun Yan 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是此次电影节的策划方。该学院中方院长徐艳表示,对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关于中国的争议话题始终持有开放的态度,力争摒弃任何非黑即白似的评判方法。
图像来源: Jun Yan 徐艳口中对中国争议话题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在此次电影节的选片上。触及1989六四敏感话题,被中国大陆审查机构禁演的电影«颐和园»,也被选为在此次电影节上与德国观众见面的影片。该片讲述了在六四事件、柏林墙倒塌、东欧巨变以及苏联解体历史背景下,一对“北清”大学恋人的分分离离。导演娄烨因该片被中国广电总局处罚5年内不得拍片。
图像来源: Cannes Film Festival 除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电影节影片也关注小地方的小人物。导演李玉的«红颜»讲述的是一个在四川某县城里意外怀孕的中学生小云的故事。她和男孩同时被学校开除,对方远走他乡,小云只能独立承受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和歧视。十年后,小云偶遇了一个十岁的男孩小勇,聪明调皮的男孩很快成了小云的好朋友。小勇被云姐的美丽吸引,每天追逐她、偷看她、保护她。小云一直以为她的孩子在生下来的当天就死了,直到母亲告诉她一个震惊的秘密……
图像来源: Li Yu 在此次埃尔兰根第三届中国电影节上与观众见面的影片还包括,导演季丹的«危巢»(2011)、庄宇新的«爱情的牙齿»(2006)、李玉的«二次曝光»(2012)、李新民的«花木林,小强啊小强»以及导演章梦奇的«自画像和三个女人»。其中大部分电影都是低成本制作,与大银幕无缘的纪实类影片。
图像来源: Jun Yan 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是电影节的主要承办方之一,该中心主席柯吕格(Thomas Krüger 左一)向到场观众表示,中国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也越来越复杂。中国的顽强的拒绝任何草率评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和以往任何时期相比,我们今天更需要以谨慎的态度, 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及透过表象观其本质的眼光看待中国问题。
图像来源: Jun Yan 在此次于2014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举行的埃尔兰根中国电影节上,主办方还将推出以“妇女能顶半边天?”为主题的圆桌论坛。邀请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学者李小江,作家、纪录片制作人周勍以及维也纳大学东亚/汉学系讲师Astrid Lipinsky等人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
图像来源: DW/J. Yan
没有坐上快车的人
而这也是季丹经常要面对的质疑。在她眼中,中国是一辆行驶中的快车,"很多人坐上了这个快车,但也有一些人没有坐上这辆车,在走路。"她所拍摄的,都是那些没有坐上快车的人。他们是城市中的贫民。这样的选题当然和她本人的命运有关。季丹虽然大学毕业,但没有到国家分配的单位工作,所以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而她还是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中国的大环境里,季丹和她镜头记录的对象一样,同样属于那些没有坐上快车的人。
季丹说,她拍摄纪录片的乐趣在于把那些不被别人看到的生活原汁原味地、不带个人观点地呈现出来。至于她所拍摄的内容能否反应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她表示,身边的人大多是没有坐上快车的人,这样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中国有两张脸,一张是奥运会时的北京,甚至要把枯黄的草木刷上绿油漆的脸。而另外一张脸是被遮蔽掉的,不被讨论的一张脸。被时代的列车抛弃掉的人们,在孤独的处境中拼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