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同一把雨伞下

2017年6月22日

欧洲央行将人民币接纳为储备货币。德国之声专栏作家泽林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历史性的步骤。因为中国希望人民币在欧洲成为能与美元抗衡的另一大货币。

China Taifun Haikui
图像来源: dapd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在阳光明媚的白宫玫瑰园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之后不久,欧盟和中国政治家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中峰会上,就像雨中不太情愿地挤在一把伞下的两个老相识。北京和布鲁塞尔都不愿受他人所迫,尤其不愿让特朗普牵着鼻子走。于是,中国没有在为峰会准备的气候保护协议上签字,原因是欧盟不愿给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了三周后在汉堡G20峰会上与中国能摆出并肩协作的姿态,默克尔现在有很多事要做。当然双方还是有一些交集的,在全球化、气候保护和自由贸易议题上,北京与布鲁塞尔的立场比与华盛顿更接近。

象征性的一小步

本周欧洲央行决定,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篮。欧洲央行把约值5亿欧元的美元储备转换成人民币,由此使人民币具备了世界级投资货币的"资质认证"。尽管此次调整在欧洲央行总量达460亿欧元的外汇储备中占的分量不大,暂时仅具有象征意义,但传达的信息却是明显的:欧盟希望与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携手走向经济繁荣的未来。而对中国来说,这是将人民币打造成得到全球认可、有朝一日能与美元平起平坐的主导货币的又一个历史性步伐。

本文作者泽林(Frank Sieren)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眼下,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正快速经历着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去年秋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宣布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同为储备货币。仍然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一举措的目的之一,是敦促中国兑现承诺,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一希望至今并未成为现实,人民币还不能在世界市场上自由交易;外国人投资中国证券和金融产品仍受到很大限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任时承诺的对金融市场自由化改革,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尚无明显进展。北京的问题是,人民币越是能自由兑换,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就越容易受到"伤害"。

与美国脱钩

西方金融界甚为不屑的这种做法,在充满变数的时代可能会被证明是明智的一步棋。当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把世界经济拉向深渊时,中国决定逐步把人民币同动荡不定的美国货币政策脱钩。中国小心摸索着尝试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基础上,例如试点经济特区、通过货币交易及在香港和伦敦建立离岸债券交易中心,以便利人民币结算业务。

与此类谨慎渐进、但持续不断的开放步骤相比,美国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路线简直就是莽撞的倒退。特朗普没有告别举债无度的赤字政策,而是将奥巴马政府时期引入的并不严厉的债务限制措施再度放开。这意味着,本已被刺激过度的美元汇率将继续居高不下。然而一旦市场的乐观情绪消散,就会跌得更惨。到那时,人民币就会像中流砥柱。而对欧洲来说,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意义将一下子变得举足轻重。此外,如果美国不再是可靠的投资者,为什么不该让中国来购买欧洲国家的国债呢?那样的话,挤在同一把伞下的老相识就会变成真正的朋友。

共同对抗华尔街

即便美元危机不会发生,中国和欧盟也已达成共识:双方都希望让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制度成为过去,代之以一种长期稳定、为所以参与方提供公平规则的世界金融体系。欧洲人和中国人都知道,只有相互合作,才有机会。

在这样一个未来远景中,成为美元之外的另一个主导货币的将是人民币还是欧元,取决于哪一种设想能成为现实:是一个重新恢复生机的欧元区,还是可更自由兑换的人民币。这一竞争的结果还无法预料。

 

本文作者泽林20多年来生活在北京。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