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敢于面对市场!

Frank Sieren2015年3月8日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两会上,中国总理向代表们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开放经济。

China / Volkskongress / Li Keqiang
图像来源: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发表的一个半小时演讲中最重要的表态。国有企业曾经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法宝,如今只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它们变成了私人投资方兼并的目标。对于国企来说,减少过剩的产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李克强强调,与此相对的是,中小型企业可以做大作强。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向地方省份放权。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行业数量应该加倍。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进一步迈进的转型过程中--这完全符合改革家邓小平的意思。

目标明确的转型

但是,市场的力量也有其活动的界限:必须保护环境,帮助开发落后的西部地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让老百姓买得起房。此外,创新比一意孤行的增长更重要。这位总理强调,中国的经济并不高效。过去几年中,问题比预想中的要大。李克强清醒地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弱点,也能够现实的看待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但毫不掩饰任务的艰巨程度。虽然在这方面,他的表态可以更清楚一点。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14亿人尝试转型的先例,没有人知道结果会如何。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现实的演讲。就像邓小平曾经提出的一样,李克强以客观事实为真理的根据。这也包括军队在他总共39页的演讲中,首次出现在第37页。这对于曾经大权在握的将军们来说肯定是一种打击。对于李总理来说,外交政策更多是经济政策: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额应该翻三倍,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并让丝绸之路重放光彩。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对于西方来说并不陌生的目标

李克强明确解释了,他所说的"新常态"是什么意思。这代表了速度缓慢但质量上乘的经济发展。就像德国《时代周报》准确描述的那样:"经济奇迹还会继续,只是换一种方法。"

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些目标听上去不应该陌生。但还是有一部份西方的观察人士无法理解中国是怎样变化的。他们迫不及待甩出"巨大反向推力"的说法。这个词是用来形容飞机或巨轮的急刹车。他们认为,邓氏改革的时代已经过去。还有人担心中国会 "孤立"自己,"与世隔绝"。还有些人甚至担心它会"与西方的价值观对抗"。

虽然教育部长袁贵仁确实有这方面的表态,而且高层也确实早已开始对大学里的那些在他们看来太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采取措施:但在总理李克强的报告中,或明或暗的都看不到类似的表态。对社交媒体的公开讨论以及高校和智囊机构学术自由的限制很明显更是党的问题,而不是政府的问题。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政府有意将中国带到共产主义的路线上。

可以个别展开批判性讨论

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是,在中国有人因所持政见而遭监禁。但如果各方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在没有论证的情况下就照搬西方的价值观,甚至西方发展畸形的地方,这就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讨论。西方也可以参与其中,不应该草率的将其贬低为"反西方 "。比如说,在环保领域就是如此。中国记者柴静极具批判性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两会召开前不久获准播出绝对不是偶然。已经有超过3亿中国人在网上观看了这部片子,甚至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都对此表达赞赏。所以说,在与环境有关的讨论中,很明显还是可以有更加公开的语气。

尽管如此,这部片子所引发的广泛讨论还是让高层感到害怕。本周末,国家安全机关中对此担忧的势力战胜了改革派。这部片子被各大视频网站拿下,与此相关的报道也戛然而止。但是,人们不会停止就这一话题的讨论。这么多人已经看过这部影片,是无法逆转的现实。

经济作为中国发展中的另一个核心领域,其中不仅仅是讨论,就连政策也相当开放。对于德国自民党主席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来说,如果他的党派无法重回议会,他本人马上就能胜任中国经济部长一职,连在谈论经济时的用词都不用改。然而在民权方面,他还暂时不得不闭嘴。但他对此又非常重视。所以他也暂时也无法去北京履新。

所以,泛泛的说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变得更不自由的说法有些夸张。因为这只适用于社会的某些领域。这个国家的一些地方毛(泽东)的气味变得更浓,也让有些人对此无法忍受。但在其他地方,埃尔哈德(Ludwig Erhard阿登纳任总理时的德国经济部长)、马云和戈尔(Al Gore美国前副总统)的味道更浓。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年。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