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风灾后:踏上康复之路
2014年1月9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灰白的帐篷、帐下几张零星的桌子——这就是重灾区独鲁万市(Tacloban)一带的临时学校的写照。尽管教室布置简陋,但是学校能够重开,已经算是为这地区带来了曙光。德国红十字会的前线救援工作者菲舍尔(Jörg Fischer)表示,教室都由红十字会帮忙搭建,而整个城市经过两个月的援助后,气氛已改善了很多。他忆述:“我11月11日抵达的时候,这里尸横遍野,到处弥慢着腐臭。后来尸体清理好了,街道也洗了一遍,情况慢慢好转。虽然谈不上什么技术上的重建,但至少居民都开始重上生活轨道了。”
然而,学校虽是重开了,学生却没有几个。独鲁万附近一间学校的负责人表示,该校约有一千个学生,现在却只有少于一半学生来上课。没有人知道其他学生的去向。他们可能躲在难民营、投靠了亲戚,又或者成为了那二千名失踪人士的一份子。
从救援到重建
9星期前,超级台风海燕袭菲,超过6000人丧生,约400万人痛失家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UN OCHA)本周发出了警告,指生还者住所短缺情况刻不容缓,并呼吁大众捐款援助。另外,德国一些救援组织撤出了灾区,今后将从德国总部发出协助。其馀组织如德国红十字会及国际关怀组织(CARE International)则继续在当地提供援助。两组织在灾前均已为菲国提供援助,其中红十字会已在当地工作超过5年,国际关怀组织更超过60年。
灾后初期,救援人员主要集中解决饮水、粮食、蚊患及卫生问题。现在救援已到另一阶段。菲舍尔表示,现阶段以重建为主,新建房子必须有足够抵御台风的能力。
重建是一场慢长的仗
独鲁万市重建还需约两至三年。国际关怀组织员工布灵格(Sandra Bulling)在灾后立即出发到了灾区,发放粮食;几个月前则开始分发建材和建筑工具。她指:“这里很多房屋都用了不适合的建材,所以我们在未来一两年会培训建筑工人,教他们建造更稳固的房子。”
去年11月底,布灵格离开了菲律宾。她回忆说,这差不多是她参与过的救援工作之中最难的一次。但令人鼓舞的是,当地机构十分合作,而民众也很积极参与重建活动。同时有很多灾民自愿成为义工,帮忙分发救援物资。
留在人们心中的故事
人们守望相助、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布灵格的脑海中。她还提及了一名小女孩。“灾难破坏了小女孩的家。在残骇中搜索的时候,她找到了自己的课本。很想上学的她,迫不及待的冲到太阳底下把课本晒干。”布灵格说。她曾自问,要是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会不会有那般勇气和能力去回应灾难、面对将来。小女孩的勇气让她佩服——毕竟日子总要过,路怎么艰难,也要走下去。
灾后两个月,学校重新开放;女孩的心愿终于达成。
作者:Esther Felden 编译:李幸璇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