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消失中的书信佬 见证香港历史的变迁

黄颖 发自香港
2019年3月31日

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出现了“写信佬”这个行业。他们凭借一支笔、一部手动打字机,书写了香港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这个社会的急速发展。

Kau Leung Schriftsteller
由越南军中翻译员到"书信佬"的陈球老先生图像来源: DW/V. Wong

(德国之声中文网)午后的油麻地玉器市场内一片宁谧, 只有零星的游客在档口中穿梭闲逛。市场里有一条横向的书信巷,七至八个小档口,都是代人报税和写信的。而陈球的小档口,安静地陪着岁月的光影流动,一晃便是四十年。

由越南军中翻译员到书信佬

今年七十六岁的陈球,原来是越南华侨,年轻时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的哥伦比亚影业越南分公司当会计主任,精通中、英、法和越南四国语言。1972 年,越南内战,陈球在军队中当翻译员,意识到时局纷乱,预计战争残酷结局,于是毅然偷渡至香港。来到香港学历不被承认,为了生活,他在尖沙嘴当酒保,后经友人介绍来到油麻地云南里的书信摊档梁老易当助手,代办书信、会计报税。白天他在酒吧工作,晚上下班便到档口辅助梁老易,值至一九七九年,球叔正式接手档口,仍然保留档口名称"梁老易",今年刚好踏入四十年。

早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已经出现"写信佬"这个行业。到了五十年代,行业逐渐兴起,信档主要集中在油麻地云南里一带。"七十年代高峰期有三十多名写信佬,到现在只剩下不到十名了", 球叔平静地道出这个行业的兴衰。

九七年前的香港,仍然是英国殖民时代,英文是法定语言。"写信佬"除了为客人写家书,与故乡亲友报平安,也会为客人撰写投诉及调迁等寄到政府的书函。因此又被称为"市民秘书"。

七十年代,电话虽然开始普及,然而长途电话费昂贵,而互联网还没有发明。年长一点又不懂字的市民,要与家乡亲戚通信,就跑去找书信佬代书,所以一般中文书信以家书为主。而更早一些的五六十年代,客人则多以一些 "妈姐"(这里"妈姐"是指来自广东顺德的女佣)为主。

球叔说,自己从未透露客人资料及书信内容图像来源: DW/V. Wong

从不"加盐加醋"

客人口里念着,他们便叫跟着意思书写。球叔笑言,上一代的人情感表达都较含蓄,家里内容往往都是简单的嘱咐及慰问、交待汇款金额等,可谓言简意精。而球叔他们也都是顺着客人的原来意思书写,从不"加盐加醋"; 也有不少年青人,他们由内地偷渡到香港,在香港工作艰苦,并命赚钱寄回家乡,在信中却尽道生活美好一面,盼望早日衣锦还乡,这反映出上一代香港人刻苦勤俭而又着重家乡情的美好情怀。

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仍然未算繁荣,一般市民生活艰难,大部份与内地亲戚有深厚的连结。代书一封家书,盛惠二十多、三十元。在七十年代,算是不俗的收入。

尊重客人私隐

代书家长经验日长,往往客人简单几句的描述,球叔心里已明白个中底蕴, 然而他从不追问客人的家事;一些熟客, 一光顾便是十多年、二十年,亦视他为朋友,一边写信一边分享家事变化,他也是耐心的细听而从不过问,因此也知道不少家庭的秘密;行家之间他们也几乎絶口不提客人的数据及书信内容。"因为要尊重客人的私隐嘛! "球叔笑道。

踏入80年代,随着九年免费教育的推行,香教教育开始普遍;另一方面,通讯设备不断普及,客人需要书写家书的急遽减少,到80年代后期,几乎绝无仅有。而书写英文信方面,主要是帮助客人阅读及回复政府及法庭文件为主。随着九七回归后,中、英文均列为法定语言,所有政府公函及大机构的文件均具中英文版本,因此找球叔阅读及回复英文书信的人又大大减少。

外面风云变幻,档口里陪伴着球叔的仍是这部人手打字机图像来源: DW/V. Wong

写信式微报税代之

球叔说,现在已没有人请他们代写家书了,为客人报税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专为一些从事小生意、小买卖的小贩, 或小巴、出租车、货车司机们报税, 每次收费约二千元,价钱要比会计师价便宜好几倍。"

九七回归后, 中港两地交易频繁, 中港贸易大大增加, 球叔的的客人也多了一些从事中港贸易、基建建筑材料, 而报税的金额也越来越大。

歳月流转,时移势易,今天互联网盛行,大部人都通过手机或计算机发电邮短讯。然而外面风云变幻,档口里陪伴着球叔的仍然是那一部人手打字机,"哒哒"的打字机发出的英文书信不知凡几。

球叔笑言,虽然他已经学懂了用计算机,然而计算机容易坏,反而不及这部老战友"忠诚"及"扎实",这么多年谨守岗位、默默耕耘。"我会坚持用到我离世那一刻!"球叔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