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联合国大会在2005年11月通过了60/7号决议,正式将1月27日定为犹太大屠杀国际纪念日。决议文指出,在这场大屠杀中,全球1/3的犹太人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少数族群遭到杀害,因此这场大屠杀将永远警示全人类,凸显仇恨、不宽容、种族主义、歧视的危险性。
两个月后,也就是2006年1月27日,联合国首次举办纪念日活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Kofi Annan)表示,大屠杀造成的空前的悲剧后果已然无法逆转,因此必须以羞愧之心予以警觉和纪念。
1938年11月9日夜,纳粹纵火焚烧犹太教堂和商店,这场暴力被认为是对犹太人“种族灭绝的前奏”。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M. Schreiber由纳粹冲锋队领导的反犹团伙在德国各地肆虐。像这座位于德国东部城市开姆尼茨的犹太教堂和其它犹太人拥有的财产被摧毁,犹太人受到公开侮辱并被捕。根据官方记录,至少有91名犹太人被杀害,尽管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要高得多。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这场针对德国犹太人的街头暴力最初被称为“帝国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犹太教堂、房屋和商店窗户玻璃和水晶灯被砸,碎片满地。80年代末,德国开始对这一称法进行反思。如今,它称之为“大迫害之夜”(Pogromnacht)或“11月大迫害”。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纳粹称,这场反犹迫害的理由是,一名17岁的波兰犹太人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杀害了德国外交官拉斯(Ernst vom Rath)。格林斯潘在那之前数天得知了家人被暴力驱逐的消息。拉斯于11月7日在德国驻巴黎大使馆遭到近距离射击,几天后死亡。没有人知道格林斯潘是在第三帝国幸存下来还是在集中营去世。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Imagno/Schostal Archiv拉斯死后,希特勒口头准许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对犹太人采取暴力行动。在戈培尔发起的这场迫害中,纳粹党卫军被指示允许采取“不会对德国人的生命财产构成危险的措施”,——犹太人被排除出了德国人的范围。
图像来源: dpa/everettcollection纳粹否认参与了11月9日的迫害行动,然而,其文件中提及的“行动”和“措施”清楚表明,纳粹政党和国家机器卷入其中。大多数非犹太德国人对这一迫害之夜保持距离。然而,也有公民对这场暴乱表示欢迎,甚至参与了暴力行动和抢掠。
图像来源: Bundesarchiv, Bild 146-1970-083-42/CC-BY-SA纳粹出于种族主义,想恐吓犹太人自发离开德国。为此,如该图所示,犹太人经常被迫游街遭羞辱。对犹太人的迫害同时也受到经济利益驱使,逃离第三帝国的犹太人被迫缴纳勒索性质的“移民税”,他们的财产经常被没收。
图像来源: gemeinfrei最迟到11月9日迫害之夜之后,国际舆论清楚了解到纳粹的反犹立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担心国际媒体对这一恶劣行为的报道。因此,纳粹首先采取了一些不那么具有公开暴力性的措施,例如要求犹太人在衣服上缝黄色的大卫之星。
图像来源: gemeinfrei发生大迫害之后,纳粹领导层采取进一步的反犹措施,甚至对犹太人征收罚金,称要弥补1938年11月9日夜的损失。当时在第三帝国第二有权的人物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说出臭名昭著的一句话:“我不会想成为德国的犹太人。”
图像来源: AP1938年,距离犹太人大屠杀还有两年。但是,从这次迫害到大规模杀害欧洲犹太人,存在着连续性,纳粹领导人逐步采取更残酷的反犹措施。用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话来说,这次迫害是“种族灭绝的前奏”。
图像来源: Imago 联合国要求全世界牢记教训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发现了大量的尸骸以及毒气室的残迹。幸存下来的少数人得以向外人告知这里究竟发生了何等人间惨剧。据估算,奥斯维辛一地共杀害了110万人,其中九成为犹太人。纳粹德国在欧洲各地设立了多处类似的集中营,奥斯维辛只是其中一处。
二战结束时,全欧洲大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约占当时犹太人总数的1/3。此外还有数十万吉普赛人、残疾人、政治反对派人士、同性恋者、"反社会者"、强迫劳工、战俘等各类弱势群体遭到纳粹的杀戮。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纪念也是为了保障未来。纳粹灭绝营的悲惨起源于仇恨、歧视和反犹主义。牢记悲剧的根源有助于如今的我们始终保持警惕。"
联合国大会60/7号决议要求所有成员国制订教育方案,教导子孙后代汲取大屠杀的教训,从而防止今后再出现种族灭绝行为。决议文还坚决驳斥任何全部或部分否认大屠杀历史事件的言行,并"毫无保留地谴责一切针对不同族裔、不同宗教信仰的个人或团体的宗教不容忍、煽动、骚扰或暴力行为,不论这些行为发生在何处"。
1月27日是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1945年的这一天,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纳粹死亡集中营。2005年11月,联合国大会指定1月27日为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德国境内有多处纪念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Schreiber一座大型雕塑矗立在达豪集中营纪念馆前。这座纪念馆位于慕尼黑郊外,是当年纳粹政权设置的第一个集中营。希特勒上台几周后,那里就关押了第一批囚犯。达豪集中营为后来在第三帝国修建的其它集中营树立起榜样。虽然当时并不是按照死亡集中营来设计,但在达豪被杀害的政治异见者的数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集中营。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这座位于柏林万湖(Wannsee)湖畔的玛里尔别墅(Villa Marlier)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展开的大屠杀计划中起到关键作用。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在这座别墅里召开了“万湖会议”,讨论了“最终解决欧洲犹太人的问题”。1992年,这座别墅被改建为“万湖会议”纪念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这里是纪念欧洲范围内600万名被屠杀犹太人的地方。建筑过程耗时两年,于2005年5月12日正式揭幕。位于柏林议会大楼附近的这片碑林由2711个大小不一的水泥方墩组成。参观者可以自由穿梭其中。他们的脚下是一座地下纪念展览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离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不远的地方,另一座混凝土材质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33年至1945年间遭到纳粹迫害的成千上万的同性恋者。这座4米高的纪念碑上有一个窗口,从屏幕上人们可以看到循环播放的同性之间亲吻的影片。这座纪念碑于2008年5月27日落成。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Markus C. Hurek纽伦堡从1933年到二战正式爆发前一直是“纳粹党”最大的宣传集会的举办地。一年一度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以及有多达20万人参加的集会都是在这个占地11平方公里的会场举行的。如今一直未完工的大会堂建筑已经变成了文献中心和博物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aniel Karmann位于柏林的本德勒大楼(Bendlerblock)是刺杀希特勒行动的指挥中心。1944年7月20日,冯-施陶芬伯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上校等领导的抵抗运动小组试图刺杀希特勒,但最终失败。刺杀行动的部分负责人当天就在这里被枪决。今天,这里成为纪念德国抵抗运动的场所。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位于下萨克森州的贝尔根-贝尔森(Bergen-Belsen)集中营在成为集中营之前,最初是作为战俘营建立的。生病的战俘被送到这里,很多人死于疾病。5万名死者中,有一个小姑娘的名字叫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后来公开的她的日记让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女孩的名字。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Klaus Nowottnick布痕瓦尔德集中营(Buchenwald)建立于1937年7月,是纳粹在德国图林根州魏玛附近所建立的集中营,也是德国最大的劳动集中营。从1937年到1945年4月总共有约27万人曾被关押在这里。1945年美军解放该集中营之前,这座集中营里有64000人遭杀害。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遗址现在是受害者纪念馆。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J. Schlueter2012年,德国联邦议院对面建成了一座公园,纪念被纳粹政权杀害的50万辛提人和罗姆人。在一个水池周围,罗姆人诗人斯皮内利(Santino Spinelli)用英语、德语和罗姆语写下了 “奥斯威辛”这首诗。诗中写道:“憔悴的脸,死寂的眼,冰冷的唇,破碎的心,不再呼吸,没有言语,没有眼泪”。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20世纪90年代,德国艺术家德姆尼希(Gunter Demnig)开启了一个反思历史的文化项目。他在犹太人受害者生前居住地门口的路上嵌上这种黄铜砖。上面刻着受害者的名字和死因。超过4.5万块“绊脚石”分布于德国和其他17个欧洲国家。这也构成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分散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形式。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位于慕尼黑布林纳街45号的“褐宫”(Braunes Haus)曾是“纳粹党”的全国总部,其名称来自于纳粹党员制服的颜色。1943年10月及其后的盟军空袭中,褐宫被炸毁。1947年废墟被清理留空。2015年,在褐宫原址的位置建成了纳粹历史文献档案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Sven Hoppe 特色纪念活动
以色列国内的犹太大屠杀与犹太英雄纪念日(Jom haScho'a)则并不是在1月27日,而是在4月。它始于50年代,纪念的是1943年华沙犹太隔离区的大起义。纪念活动通常会在纪念日的前一天晚上开始,现场会点燃6根火炬,象征死难的600万犹太同胞。纪念日当天早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犹太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会举办多场活动。同一天,波兰境内也会在华沙和奥斯维辛之间举办"生者纪念大游行",许多年轻犹太人会参加这场活动。
作为大屠杀的施害者,德国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半个世纪的1996年才开始将1月27日定为纪念日,它悼念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所有纳粹暴政下的死难者。纪念日当天,德国所有公共机构都会降半旗。全国中小学校也会在纪念日前后举办专题活动,以作为日常反纳粹教育的补充。德国联邦议会也会在纪念日前后召开专门会议,国内外的重要政治人物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会议当天,国内外的纳粹受害者也常常会获邀出席发表讲话。近年来,除了犹太裔受害者,当年遭迫害的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幸存人士代表也纷纷获邀出席德国联邦议会的纪念日专门会议。
2024年,出席德国议会专门会议的幸存者代表是热佩西(Eva Szepesi),她被苏联红军从奥斯维辛解救时只有12岁。瑞士记者赖夫(Marcel Reif)也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他的父亲同样是大屠杀幸存者。
1948年5月14日,劫后余生的犹太人,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然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犹太人重新拥有自己的国家,究竟是意味着荣耀,还是无尽的灾难?这依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A. Gharabli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在犹太全国议会上宣读了《以色列建国宣言》,从而宣告复国。《宣言》写道:“犹太人对故土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在那里重新获得政治自由,从没有为此停止过祈祷。”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很快就升起了以色列国旗。对于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国家而言,这是外交胜利,也是安全和自由的保障:犹太民族终于有了一个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在以色列复国之前,犹太人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权共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他们用工业化的手段,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系统性灭绝。本图摄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解放之后。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kg-images而对于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复国则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大约70万巴勒斯坦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为犹太人腾出地方。巴以冲突也延续了七十年,迄今未息。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1950年通车的2号高速公路,连接了特拉维夫和内塔尼亚。这条公路象徵着新生国家的活力。图为时任总理梅厄(Golda Meir)主持通车典礼。梅厄规定以色列,坚定走经济及社会现代化之路。
图像来源: Photo House Pri-Or, Tel Aviv“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集体农社”。大多数农社都创建于复国初期,许多拥有世俗意识形态或是社会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在这里实践他们的社会理念。
图像来源: G. Pickow/Three Lion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以色列从复国之日起,与阿拉伯邻国之间的冲突就从未中断。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峰。首先发起进攻的是埃及、约旦、叙利亚,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以色列。这场战争中,以色列控制了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成为了后续冲突与战争的导火索。
图像来源: Keystone/ZUMA/IMAGO以色列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不断激化与巴勒斯坦的冲突。巴方指责以色列试图通过修建定居点来彻底断绝巴勒斯坦建国的希望。尽管联合国也一直谴责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但是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从未动摇。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newscom/D. Hill1987年冬天,巴勒斯坦人在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上发起了示威抗议行动。抗议从加沙城内开始,很快就蔓延到了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这场冲突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到1993年,巴以双方才以《奥斯陆协议》终止了冲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FP/E. Baitel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调停下,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举行和谈。双方后来达成了《奥斯陆协议》,被认为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然而,两年后,拉宾遭到以色列激进分子的刺杀,导致和平进程遭无限期中断。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拉宾之死折射出了以色列社会的割裂。温和、世俗派与极端、虔诚犹太教徒越来越势不两立。拉宾就是在1995年11月4日的一场集会上被一名极端派的大学生刺杀的。次日,代总理佩雷斯神色凝重地主持内阁会议,他边上的空椅子,原本是拉宾的坐席。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J. Delay以色列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让巴以关系持续处于紧张状态。2002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了一条107公里长的隔离墙。筑墙固然可以阻挡暴力,但是却无助于消解七十年之久的冲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S. Nackstrand纳粹屠杀犹太人,一直到今天依然对德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2000年,时任德国联邦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以色列,并在国会用德语发表演讲。对于两国而言,这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继续和解的标志。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8年3月上任的德国外长马斯坚定继承德以和解的传统。他上任后的首次出访就安排在了以色列。2018年3月25日,他在耶路撒冷城西侧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为死难者献花。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I. Yefimovich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