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两德历史的见证者

2013年9月13日

略斯特(Erich Loest)曾经是东德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不畏和政治体系展开争论。他在87岁时与世长辞。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两年前,略斯特就表示已经没有力气再写小说了。久病缠身后,他于9月12日从莱比锡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窗户里跳了出去,随后当地警方公布了这一消息。他的去世,意味着德国失去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两德历史专家。

从"热血纳粹"到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2月24日,略斯特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米特韦达(Mittweida)县。起初他准备学习农业,于1944年加入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一年后,他成为了希特勒招募的最后一批士兵中的一员,在战场上被美军俘虏。战争过后的几年,他改变了想法:从自己形容的"热血纳粹"变成了一名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东德,他凭借1950年出版的小说《留下来的年轻人》(Jungen die übrig blieben)一举成名。随后就迎来了1953年6月17日东德政权动用苏制坦克血腥镇压人民运动的一幕。略斯特当时对政府的做法提出批评,并为此在包岑的"斯塔西监狱"服刑。

略斯特在包岑的"斯塔西监狱"度过了7年时间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如略斯特所说,这七年牢狱生活是"被扼杀的时光"。1964年,带着一身病痛和牢狱之苦,他回到了莱比锡。在人们逼迫他停止写作、停止正常生活的地方继续执笔。开始时他还用笔名。虽然人们在包岑的监狱中没有明确禁止他写作,但在那里别说出版,就是写作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既没有纸也没有笔,妻子只能每三个月探望他一次。他后来在东德生活的时间里从未恢复安宁,对他1957年做出的审判到1990年才被翻案。

从莱比锡走向西部

在他出狱后的10年里,略斯特撰写了11部长篇小说,30部短篇小说。包括反映他参战和成为俘虏经历的《沉沦》(Der Abgang)。为了对东德政府的文化审查表示抗议,1979年他宣布退出东德作家协会。两年后,他带着全家人离开东德,前往奥斯纳布吕克(Osnabrück)和巴德歌德斯堡(Bad Godesberg)等地。

在西德,他很快就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知名作家。他的部分作品被拍成电影,包括他1984年出版的成名作之一《民族大会战纪念碑》(Völkerschlachtdenkmal)。苏联解体后,略斯特于1990年重返莱比锡。他在两德统一期间的经历被写入1995年出版的畅销书《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之中。之前,他仔细研究了斯塔西监控的手法,并将他的经历记录在《羊羔的愤怒》(Der Zorn des Schafes)和《斯塔西是我的老伙计 或者说:我和监听器的生活》(Die Stasi war mein Eckermann oder: mein Leben mit der Wanze)这两本书里。在略斯特随后的作品中,他也一直反思德国历史,并引发了多场讨论。

曾经是“热血纳粹”的略斯特后来不断敢于挑战政治权威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ZB

小心翼翼的观察者
他的作品让他于2012年10月获得了斯塔西受害者纪念协会颁发的奖项。授奖词中写道,通过其作品,略斯特让许多德国人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缺乏人道的东德独裁政权究竟是什么样子。对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是他的特长。

略斯特的去世,让文学界失去了一位永不疲倦的告诫者和见证者,更失去了一位高尚、文雅的人。其人格让他在回首过去时不带有一丝愤怒。略斯特曾经写道:"我不记得东德成立的那一天究竟是怎样的,因为那是我结婚的日子。看来后者对于我来说比中部欧洲又出现了一个小国还要重要。"

作者:Susanne Gigerich / Susanne Dickel 编译:任琛

责编:叶宣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