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百余德国教授卷入博导受贿丑闻

2009年8月25日

德国科隆检察院就全德范围内100余名高校教师涉嫌受贿案展开调查。这些教授被指责在选择招收博士生时收取了贿赂。

多少欧元能换来个博士帽?图像来源: dpa/Montage DW

由于"僧多粥少",学生寻找博导时常面临困难。那么,在每年递交给博士生导师的25000份博士论文中,有多少论文的作者是通过行贿的方式获得了博士生资格的呢?尽管具体数字并不明确,但部分案件已经曝光。北威州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市一家名为"学术咨询研究所"的机构成为调查的焦点。西德意志电台(以下简称WDR)采访了就相关案件进行报道的记者弗朗克·俞柏拉。


WDR:您自己拥有的博士学位,无疑是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不过,您也曾与这家所谓的学术咨询机构打过交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呢?

俞伯拉:没错。我在大学学习的是政治学专业。毕业后,我希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作为政治学研究者,我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于是有一天,这家研究所与我取得联系,寄来关于他们的信息,并表示通过该机构寻找博士生导师是完全合法的。那么,为什么希望攻读博士的人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来找到自己的导师呢?因为有时候这并不容易。比如,我自己学习的是国际政治。但我想在博士期间研究的并不是这个课题,而是政治文化。在这个领域有博导资格的教授在德国并不多。由于我就读的科隆大学没有这个研究方向,所以必须去其它大学寻找博导。而外校导师在并不了解你的情况下,不会轻易接受你作为博士生。而这家所谓的研究所,十分急迫的希望同我签署一份合同,给我打了不下10个电话,邀请我去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谈谈,再次强调一切都是合法的。我当时感到其中很有些古怪。那之前,汉诺威一位教授受贿接收博士生的案件曝光,这名教授被判了刑。我作为记者也关注过此案。因此,我就与科隆检察院取得了联系。科隆检察院于是从汉诺威调来相关档案,并于2008年3月对这家研究所进行了事后广受关注的突击检查。

WDR:这家研究所的负责人,他本人也是一名高校教师,如今他已经被判刑入狱,这家研究所也宣告破产。那么现在是否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俞伯拉:令人惊讶的是,目前仍有类似的机构存在。在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有一家研究所使用跟涉案研究所相同的商标,但名称不同,而且现在肯定也不会去行贿,--在检察院紧锣密鼓的调查期间,谁也不会笨到那种地步。但正如德国高校联合会会长本哈德·坎普尔所说,这是一个灰色行业。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只要输入"博士学位",你甚至能找到所谓的"幽灵写手",也就是替你写博士论文。由此可见,这一灰色地带仍旧生意兴隆。作为中介,如果仅是为客户寻找博士生导师,并不是违法行为。作为博士生,你也可以表示并不知情。但如果你支付甚至高达2万欧元的中介费用,那你就要问一问,中介机构究竟提供什么服务,需要这么高昂的成本。这家研究所表示,他们会与博士生就参考书目等等进行讨论。但实际上,博士生导师本人应当更有权威在这方面辅导学生。至少我的导师就给予了我很好的指导。

WDR:对高校本身来说,这也是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要打击学术欺骗行为,另一方面,这样事情的曝光又会影响本校的声誉。

俞伯拉:没错,高校声誉会受到损害。在这次案件中,由于检察院的调查仍在进行,目前还没有公开究竟牵涉到哪些高校、以及哪些教授。但这已经在各高校、以及各联邦州教育部引起震动。问题在于,现在只能对收取贿赂的教授进行法律追究,对于博士生,只是要求他们书面表示:我本人独立完成了论文、而没有借助任何外界帮助。其实应当对博士生也施加更大的压力,也就是说,那些有学术欺诈行为的博士生甚至应受到剥夺自由的法律惩处。因为到目前为止,类似现象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合法的外衣之下--比如帮助学生寻找参考书目,当然费用高达2万欧元--隐藏着不合法的行为。

WDR:假如一名博士生只是有所猜测,但并不确实知道自己缴纳中介费用的用途,即导师收取了贿赂,同时,他的确独立完成了博士论文,那这样的学生会面临怎样的处理呢?

俞伯拉:德国高校通常会设立一个审查委员会,即便学生本人表示并不知情,仍须接受学术自主性的审查。审查委员会会做出评估。在汉诺威的案件中,一名教授曾收贿61次,并因此入狱。他所辅导的学生中有9人被取消博士学位。事件也引奶酪法纠纷,因为拥有多年的博士学位称号被取消了,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采访记者:Thomas Schaaf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