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研究:“对口援疆”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

刘文
2022年6月30日

美国用法律方式禁止进口新疆产品,除非能够提供没有使用强迫劳动的证明。但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一禁令可能对总部位于新疆以外的中国企业也产生影响,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海外公司也要格外小心。

China | Industriestandort Moyu
“对口援疆”项目让许多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到新疆(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Ding Lei/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于2022年6月21日开始执行《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法律将禁止所有与新疆存在关联的产品进入美国。该法律假定所有的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强迫劳动制造而成,并在美国边境进行拦截。如果要进口涉及新疆的产品,需要提供没有使用强迫劳动的证明。

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之后,该项法律在执行时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一家公司在进口生产于中国的商品时,亦很难判定,该商品是否涉及了被迫工作的新疆劳工。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C4ADS(先进国防研究中心)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打击威胁全球和平与安全的非法网络,曾多次发布有关中国当局侵犯维吾尔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权益的的报告。6月30日,该组织发布了了标题为“换档” (Shifting Gears)的报告,旨在勾勒出中国是怎样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位于东部沿海的产业逐渐转移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并希望这一份报告,能够帮助海外公司在选择位于中国的供应商时做好尽责调查,尽可能避免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

此份报告的作者是妮可·莫格雷特(Nicole Morgret),一名任职于C4ADS人类安全项目组的分析师。她在过去数年中都致力于和维吾尔人权益有关的研究。在谈到写作这份报告的目的时,她对德国之声中文网表示:“这份报告的目的在于制定一个框架,以帮助希望将供应链撤出新疆地区的公司,也希望法案(即上文所提《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的实施能激励越来越多的公司远离该地区。”

北京力推“对口援疆”

在报告中,莫格雷特提到了一个名为“对口援疆”的计划,即中国政府要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辽宁、深圳等十九个省市承担起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根据莫格雷特的总结,在该计划的指导下,有三种方法可以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向新疆转移,在利用新疆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同化维吾尔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民族,限制这些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而这三种方法在执行时互相之间又有重叠。在三种方法分别为:政府建设工业园区;大型国有企业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等向新疆地区转移;私营企业在水电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的激励下向新疆转移。

延伸阅读——国际品牌为何自断新疆供应链?

该计划始于2010年,那一年举行了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当时主持会议的还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14年,习近平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他在会上表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在2021年的报道中这样描述这项计划:“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涵盖经济、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全方位支援新疆的机制,为天山南北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并将该计划的成就概括为“帮助新疆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告别贫困,25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同步圆梦小康”。

中国推出歌舞片反驳新疆指控

02:1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延伸阅读——习近平公开传达过什么“治疆”方略

但是莫格雷特认为,维吾尔族人的故事并没有中国媒体所描述这么美好,事实是维吾尔族人“为这些工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而中国的制造业正好也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否则,很多工厂会向柬埔寨等国家转移”。而报告中也提到,于2009年后成立的位于新疆的公司里,汉人占据了绝对多数的领导席位。她在区分了汉语和突厥语系(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库曼族等少数民族使用)名字后发现,2009年后成立的40293间制造业公司中,只有12.5%的法人代表的名字是突厥语系的,亦仅有14%的公司至少有一名使用突厥语系名字的股东。少数民族在公司领导层中所占的比例除了2016年略高以外,近年来并没有上升的趋势。

产业链转移与文化同化

在谈到中国媒体上描绘的维吾尔人因为在工厂工作而脱离贫困,过上了更现代化的生活时,莫格雷特告诉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就想把维吾尔族人转移进工厂工作,但当时的计划失败了”,“当你考虑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使用维吾尔语的限制,人们被关押在‘再教育营’里面,你很难说,这些维吾尔族人是自愿去这些工厂工作的。”她接着补充:“在这些工厂里,人们把自己族裔的文化强加给这些维吾尔族人。”

记者查询到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戎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其中表示,二十一世纪初,新疆除了汉族和回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很少有从农牧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2000年普查时,维吾尔族劳动力当中有80.5%仍属于农业劳动者。

一切直到“对口援疆”计划开始施行后才有了较大的改变。莫格雷特将这样的现象称为“文化灭绝”(culture genocide)。在她的报告中,几个案例分析也有提到一些汉族领导在文化上的控制。有公司的妇女员工委员会通过心理咨询等途径“帮助少数民族女员工彻底改变其思想”,并且在公司中为员工,特别是汉族男员工和维吾尔族女员工进行配对,并举行集体婚礼。

延伸阅读——“民汉通婚”奖励现金 中国民族政策再引关注

莫格雷特同时也强调,虽然亦有关于再教育营把被关押人士送到工厂强迫他们工作的新闻报道,但她此次的这份报告主旨并非揭露“再教育营”等机构对于维吾尔族人的压迫,而是更多关注那些在新疆工业园区的工厂,关注的是中国政府如何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和汉族商人迁移到新疆来,以及这样的工厂是如何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

维族遭到同化 学者先被噤声

05:1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厂商面临抉择

莫格雷特希望海外公司在从中国进口产品时,应该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哪怕是与总部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公司签订供应合同。因为这些公司可能与新疆地区的强迫劳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表示中国地区的公司的注册信息等相对来说是比较透明的,可以在网上查到公司的法人、投资人、子公司等信息。如果一家公司有投资新疆地区的子公司,或者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和新疆地区的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有重合时,则需要额外小心。其他应该注意的点则包括公司是否与新疆地区的工业园区,或者“对口援疆”计划等有关联。为了方便美国公司进行尽责调查,C4ADS同步发布了一个数据库,里面列出了一千六百多家总部在新疆以外地区,但是在新疆地区有子公司或者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的名字。

在提到对未来的展望时,莫格雷特认为西方世界的制裁并不足以让中国停止目前所做的一切,事实上,有不少中国品牌,例如鸿星尔克,已经把支持新疆作为了一个卖点。2021年,国外品牌因为抵制新疆棉花而遭到中国消费者的抵制,鸿星尔克官方表态会支持新疆棉花则赢得了不少中国人的好感。这家企业现在于新疆投资服装生产基地。莫格雷特预测,未来的企业可能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如果他们选择遵守西方世界的规定,那么他们必须要在供应链上与新疆切割,而鸿星尔克这样的中国品牌则会面临失去西方市场。“品牌必须要在这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