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禁运始终是一件钝器

Peter Philipp2006年1月24日

有关伊朗核争议,该国总统继续抬高挑战调门。上周六,艾哈迈迪内贾德公开呼吁伊斯兰国家将经济作为武器,对付西方。这位伊朗领导人的威胁是否应予以重视?

伊朗总统内贾德图像来源: AP

如果相信上周末传出的消息,那么,德黑兰眼下正准备进行经济制裁,作为对西方国家施加压力的手段。不过,人们对此并不会十分确信。因为,众所周知,此类手段只有在其它国家也参与的情况下才会有效。例如,象1973年的十月战争时的石油禁运。当时有7个阿拉伯的欧佩克成员国参与了禁运措施。如今,伊朗虽拥有全球10%的储油量和15%的天然气储量,但只要其它国家不参与,禁运云云,只能是空洞无力的威胁。

一段时间以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不断做出努力,试图赢得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同情与支持。不过,迄今为止,成效甚微。因为,正如伊朗对它们深怀戒备一样,许多国家对伊朗也是疑窦丛生。因此,不论是较小一些的海湾产油国,还是沙特阿拉伯,都不会在核争议问题上站到德黑兰一边。而且,正相反,沙特就一再以增加原油开采的方式帮助西方,以求改善其911事件以来受到损害的形象。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伊朗出口总额的80%。如果德黑兰大幅度限制其出口,自己也将深受其害。避免出现这一情况的前提是,中国购买更多原油,从而弥补对西方的供应减少。而在双边经贸的其它领域,伊朗可供选择的手段同样有限。德国与伊朗的贸易额去年虽大幅度增加了30%以上,从而使德国继续保持伊朗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地位,但对德国而言,来自伊朗的进口额却微不足道。没有一家德国企业愿意放弃与伊朗的生意;但要放弃德国,对伊朗人而言却更难想象。至少,在能够从别的地方获得德产机器的替代品之前,伊朗人难以放弃与德国的经贸关系。

由此看来,虽然禁运或制裁的威胁从来就有,但它始终只是一件钝器,而且,常常只能使自己受损。在最好的情况下,它也只是在对其它威胁的一种平衡手段,例如,用以平衡对方发出的暴力和反暴力威胁。以色列和伊朗就在这一点上不断提升威胁级别,而法国总统希拉克的相关言论也起了风助火势的作用。联邦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则对“思维的军事主义化”提出警告。德黑兰对此表示欢迎。就此而言,为时尚未太晚,局势还不是完全无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