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科隆2003艺术展

徐荔媛2003年4月8日

尽管时下战争和疾病甚嚣尘上,一年一度的“科隆艺术展”,“旧书展”和“艺术科隆2003”还是如期在莱茵河的春潮中拉开帷幕。一位走入欧洲艺术品市场的中国人说起了收藏嗜好的欧中差异。

旧书展上不乏欧洲珍贵古版书籍图像来源: AP

从4月4日到4月13日,科隆展览馆近3万平方米的四个展馆里,迎来数万名艺术爱好者和艺术经营商。

与往年一样,旧书展营造了先声,展出许多15世纪至今的欧洲珍贵古版书,版画和手绘插图,价格贵贱不等,吸引不少收藏迷的眼光。欧洲印刷业源于15世纪德国发明家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它进一步打破了教会垄断知识的局面,推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作为欧洲印刷术的发源地,德国的古书收藏也颇有传统。即使是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在德国的大小城市还依然能见到许多古旧书店,不乏有收藏旧书的狂热者忘却尘俗,浸淫其中的身影。

随后举行的“科隆艺术展”,即“第34届西德艺术展”则是道色味俱佳的东西合璧艺术大餐,给艺术爱好者造就饕餮的好时机。从4月5日到4月13日,艺术展持续九天之久,展出古今中外的艺术珍品。东西方的古典家具,不同流派的绘画雕塑艺术,陶瓷铜银制成的器皿,和各类古玩首饰等手工艺品。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展厅本身就像是一个艺术奇葩争奇斗艳的大花园,参观者置身其中,无不自叹走马观花,难以兼顾。

“艺术科隆2003”则营造了一片盎然生机的现代艺术氛围,它的展出重点是国际艺术新兴流派和1960年以后的绘画,摄影以及雕塑艺术。同样是表达,画家们则善于另一种形式的表达,他们能用感性的色彩和线条,把跳跃的灵思变得可见可感,激发人们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共鸣。

在这个满目琳琅的艺术大花园中,欧洲艺术仍是主流,非洲的部落艺术,东南亚的佛教艺术也跻身一席之地。记者了解到,随着世界各地区交流增加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和尊重,人们对欧洲以外艺术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东方文明历史悠久,也造就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赢得世人瞩目。现在,在欧洲艺术市场上,亚洲艺术品交易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但是,正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大多数西方收藏者对东方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停留在神秘主义的审美趣味,无形中也妨碍了欧洲对东方当代艺术的接受。

来自科隆贝格的福拉赫斯曼亚洲艺术品商行很早就对亚洲艺术独具慧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当西方对东方文化还存在种种误解时,福拉赫斯曼亚洲艺术商行就开始在欧洲市场引入亚洲艺术品,到现在已有近三十年的经营历史。问及近两年来欧洲特别是德国经济形势走低,会不会造成亚洲艺术品市场的萎缩?

经理福拉赫斯曼女士说:“东方艺术市场并没有因此受到冲击,因为收藏者大部分的收藏行为也是投资行为。而我发现,恰恰在目前(伊拉克)战争时期,许多收藏者认为这是投资艺术品的好时机,产生收藏行为。”

因为崇尚艺术的传统薪火相传,艺术品市场在欧洲已相当成熟,并颇具规模。相比之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来自上海的宿先生致力于欧洲艺术品市场,入行三年多来,对东西方艺术品市场有了一些体会:“相对来说,欧洲的收藏家--有一定的收藏经验和收藏历史的话--更偏重于比较安静的风格;而中国现在所谓的新贵们喜欢的则是比较浮华轻佻的--就象是欧洲的巴洛克风格和彼得麦耶时期的风格,如果可比的话。”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