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科隆“中国人才日”人才济济

2012年5月13日

许多留德的中国毕业生希望以德文优势进入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工作。但究竟如何找到心仪的工作,打开求职的大门?“中国人才日”为德国企业和中国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学生徐晓斌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的毕业生。他已有5年的工作经验,希望能在大企业找到等级较高的工作。但毕业后究竟该留在德国或回到中国?徐晓斌称,希望未来能回到中国长期工作,但又想待在欧洲企业中。这样的中国人才不在少数。他们一方面期待回到中国就业,另一方面希望能进入知名的欧洲或德国企业中发挥所学。由Campus China主办的"中国人才日"为这些年轻毕业生们推开了在德国企业求职的这扇大门。

 5月4日和5日在科隆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人才日"为中国留学生吸引了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参加,旨在为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寻找优秀学生、青年精英和专业人才。参展的80个企业来自不同领域,主要为汽车工业、电子业、医药、机械工程和机械电子业,预计将提供超过700个职缺。

"中国人才日"的主办方负责人麦耶(Dirk Meyer)表示,此次的"中国人才日"较去年更为盛大,不仅参展的企业增加,报名参加的中国学生比2011年更踊跃。因为报名的中国学生超过预期,主办单位基于场地考量必须拒绝700个报名者的申请。

"过去八周有2000多名中国留学生报名,80%的报名者在网络上传了个人简历。许多企业已经先行审查了简历,并且挑出合适的申请者,邀请他们在这两天前来面试。此次活动是为了让企业和在德国或欧洲留学的中国学生互相交流。我认为这个做法非常成功,现场可以看到许多企业正和求职者进行面谈。"

他鼓励中国学生主动前往感兴趣的企业摊位咨询,不应划地自限只前往已约好面试时间的公司,许多中小企业也提供十分吸引人的工作。尽管如此,大部分参加的中国学生们仍以著名德国企业为优先考量。众多求职者带着简历前往宝马、博世、戴姆勒集团、奥迪和西门子等大型企业的摊位前,期待得到面试机会。

博世等大型企业是求职者的首选图像来源: DW

留德学生具技术和语言优势

随着中国市场日益壮大,无限的商机使德国投资商跃跃欲试,希望能打开中国市场,而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正是赴中国发展的德国企业寻找的人才。他们在德国所学的专业技术和语言能力,是德国企业与中国市场接轨的合适桥梁。

博世企业人事管理部门的特雷特(Ann-Kathrin Trettel)表示,因为中国市场成长快速,博世希望为中国分公司招聘更多愿意前往中国的培训员工。这次展会博世提供了7个培训生的职位,并招收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对我们的培训计划而言,这些拥有国际经验的中国留学生是极为合适的人选。要在德国企业工作,会说德语、通晓德国文化并且了解德国企业文化当然是优势。"

特雷特认为"中国人才日"为企业和中国求职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去年博世在人才日上成功招到5名员工,今年希望同样有所斩获。

人才日上的收获

刚自柏林工业大学毕业的霍志辉告诉德国之声,他希望能进入在中国的大型德国企业工作,发挥所学,为在中国的德国企业扮演沟通和技术的桥梁。这名汽车工程系毕业生开心的表示,他已经在人才日上接受奔驰和奥迪公司的面试,与面试人员相谈甚欢,他将继续在人才日上积极寻求其他面试机会。

感到雀跃的不只是求职者,还有急欲吸收优秀人才的各大企业。人才日上不时可见企业代表认真检视求职者的简历,仔细询问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并记录求职者的联络方式。

北京戴姆勒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赵晓云表示,戴姆勒在中国会成立一个研发中心,需要大量的年轻工程人员和培训生。此次前来应征的参加者中有不少学经历和语言能力都十分出众的佼佼者,在经过一轮的面试后,戴姆勒已邀请面试表现良好的求职者进一步商谈薪资福利与毕业时间等细节。这些得到第二次面试机会的申请者都有机会成为中国戴姆勒的员工。

各大汽车厂牌广招人才

在诺大的展场上放眼望去,参加者会发现此次参与"中国人才日"的厂商多来自汽车业。除了大型企业如宝马、戴姆勒、奥迪外,机械研发公司和各式汽车部件的供应商也不在少数。第二次参加人才日的德国汽车协会主席布罗恩尼希(Klaus Bräunig)认为,"中国人才日"不仅为年轻学子和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向企业毛遂自荐的平台,也让德国企业有机会向中国人才展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和未来展望。

德国汽车协会主席布罗恩尼希图像来源: DW

布罗恩尼希称,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而且成长快速的市场。德国汽车协会协助推动人才日,不单是为了大型汽车企业,也希望能帮助中小企业和供应商找到合适的中国人才。

"自2010年起,德国汽车业在国外生产的汽车总数比境内的生产数字更高。我认为赴德国学习的中国学生能为我们带来优势,帮助德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中国学生们也学习理解我们的文化。双向的交流越紧密,中德两国便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者:张筠青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