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和北京
2002年10月7日北京和德国的科隆、柏林都有着友好城市关系。不过,北京和科隆正式结为友城是在1987年9月14日,和柏林则是在两德统一数年之后,也就是1994年4月5日。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全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具有政治中枢的显赫地位。同时,她也是中国金融决策和经济宏观调控的中心。那里聚集了大型公司的总部,行业总会和金融机构总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位于德国北威州莱茵河畔的科隆是德国第四大城市,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是莱茵区的经济大都市和国际性商业中心。除了高耸入云的歌特式大教堂外,科隆最为著名的还有它的世界贸易展览中心。从1949年11月3日至1999年底,位于科隆南面20几公里的文化古城,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万的波恩一直是联邦德国的首都。科隆的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自然成为北京选择友好城市的重要考虑因素。
科隆经济促进局市场部负责人约瑟波维奇说:
“早在正式结为友好城市之前,北京就非常重视与科隆的友好关系,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因为科隆当时是德国工业协会和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所在地;另一方面,一些科隆企业多年来一直和中国保持着联系。要知道,在1987年,北京并不意味着北京本身,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中国。北京选择科隆作为友好城市,更多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科隆与全球23个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约瑟波维奇认为,科隆与北京友城关系明显以经济交流为中心。在友好城市协议签署后,双方立即将具体的项目付诸于实施。北京经济界向科隆派驻代表,设立了办事处。一段时间后,科隆也组织企业家代表团访问北京,一些企业先后在北京设点。双方经济代表团的互访以及招商会,经济研讨会也日益频繁。
早在1979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就在科隆成立了代表处,并在1984年和德方公司合作成立了德马斯公司,从事机械和技术贸易。1986年,中技公司购入了德马斯公司的全部股份。目前,德马斯公司属于由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中国机械、仪器进出口公司合并而成的通用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并刚刚易名为通用技术欧洲德马斯有限公司。20几年来,德马斯公司人员不断壮大,业务也从传统的贸易向工程和咨询服务拓展。但是,有一点没有变,科隆始终是它的基地。该公司负责人冯毅这样说道:
“最早因为使馆在波恩,当时考虑到离波恩较近。经过多年在这儿的工作,我们觉得在科隆很方便,一是因为这里离鲁尔区很近,二是这里的技术资源来自各地。我们处的位置相对比较方便。科隆市政府、科隆工商局、经济促进局,包括移民局对我们都非常支持。我们感觉,德国人希望国外企业来有两个目的。一是带来就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带来就业。另外就是让更多的德国产品能够卖出去,也是间接带来就业。我们重视在德的工作,主要是这里的经济、化工、生物工程有很厚的技术储备,正好与中国形成一个很大的反差。我们需要把德国的技术资源进行转换、修改,使之适合中国的市场。我们的工作很大一块儿是帮助德国公司到中国去开拓市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协助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的采购,帮助中国用户更顺利地在欧洲采购,主要是在德国进行采购。”
近年来,除了象德马斯、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这样的国有企业在科隆设点外,中国的私人资本也渐渐开始注入科隆。据科隆市经济促进局市场部负责人约瑟波维奇介绍,目前在科隆的中国企业中,60%为国有企业,40%是私营企业,包括旅游公司及贸易公司等等。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意向中国发展的企业,科隆经济促进局和科隆工商会也提供咨询服务。冯毅说:
“科隆工商会每年都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组织专题会议,包括中德之间的经济发展以及专门课题讨论,如德国企业如何到中国发展、中国企业如何在这里工作。据我们的了解和接触,德国公司非常关注向中国市场发展,只是它们不知道怎样去发展、去开拓中国市场。科隆工商会的活动对那些德国公司是有帮助的。”
北京和科隆的友好城市交流当然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在市政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双方的交流也相当频繁。在欧盟的资助下,1998年北京,科隆和鹿特丹共同开展了一项以解决北京交通和环境问题为重点的项目。施塔女士是科隆市政府与北京友好城市交往的负责人,她说:
“经济是我们交流的重点。此外,双方在其它专业领域的交流也十分密切。北京每年都派出15至20个代表团前来科隆访问,了解诸多领域的发展现状,如城市规划、行政机构的运作、税收、保险体系等等。”
在北京和科隆的友好交往中,双方市政府更多起到的是带动和中介作用。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自发性的交流活动也十分活跃。比如,今年六月,北京京剧团便为科隆“世界戏剧节“献上了现代京剧“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