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穷国妇女掉进全球化经济的陷井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22日

漫步德国超市,曾几何时,“异国色彩”浓烈的热带水果已经比比皆是。物不为稀,价不为贵。然而,谁知盘中“果”,粒粒皆辛苦?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非洲农妇图像来源: UNESCO

发达国家民众的享受背后,暗藏亚非拉第三世界国民的辛勤劳作。“汗滴和下土”的超强度、17小时每日的超长度劳动,换来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据发展及救援机构-乐施会(Oxfam)的估计,除却充当中间环节的供货商,真正的幕后英雄是世界范围内3500万名果农,他们来自低收入国度,妇女占其中85%之众。

“全球化”的商业锁链贯通消费者及生产者,而亚非拉国家成为生产基地及劳动大本营,因为当地的工资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于是,这场商业游戏的结果是:贫困国家的妇女们终日劳碌,在缝纫机前缝制衣料、在流水线上安装玩具,或是在果园里浇水施肥。

“全球化妇女”一书的作者--Christa Wichterich写道,由于这些工作无需特殊技能或文凭,于是妇女们首当其冲地走上生产第一线,并降低了全球化生产的劳动成本。

对于一些亚非国家的农村妇女来说,她们生平第一次有机会离乡进城,独立生存。但是这也意味着每周70小时的超强度劳动,工作条件也极其恶劣。Wichterich说:“几年之后,这些妇女当中的许多人因为精力衰减,逐渐跟不上快节奏的步伐,或主动放弃工作,被被弃若敝帚。”

全球化经济的后果还远不止这些:一些贫穷的非洲国家的地区经济面临解体。比如说,星罗棋布的超级市场扰乱了当地的市场定价,并且剥夺了本国妇女赖以生存的基础。

Margret Mshana曾在德国生活已久,几年前,她重返故国-坦桑尼亚。她深刻了解坦桑尼亚的社会现状。她说:“当地的妇女们收获了蔬菜和牛奶,却没有市场,因为超市里的商品远比她们的定价便宜。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压低价格,用农产品换取其它物品。”

长此以往,坦桑尼亚的农业经济即将崩溃。企业集团购买土地,建立自己的农场,使得农村妇女失去生产资源,沦为替欧美国家卖命的廉价劳动者。在资本家信誓旦旦的承诺中,农妇卖掉土地,成为工人,而工业化的后果又使得她们被机器取而代之。这就是全球化经济的悲剧。

(Silke Ballweg / 芙茗译)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