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纪录片:黑匣-联邦德国

2001年12月3日

1989年德国恐怖组织“红军旅”暗杀原德意志银行总裁,震惊德国和西方社会。93年,凶手格拉姆斯逃亡途中遭警方击毙。这两个生前不共戴天的人物,被组合在一部纪录片中,影片展开两人的人生轨迹。

“ 黑匣-联邦德国 ”荣获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图像来源: German Cinema

德国红军旅:以资本主义代表任务为袭击目标

对欧洲当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从古巴导弹危机开始,经历越战和中国"文革",欧洲青年在60年代中期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左倾理想主义思潮;其中的一些人后来转入80年代的和平运动,组建绿党以合法手段参与社会架构;另一部分激进分子则转而运用恐怖暴力手段与社会抗衡,以美军和资本主义体制代表人物为袭击对象,意大利"红色旅"和德国"红军旅"乃这一派之代表。

70年代上半期,"红军旅"因代表了某种理想,几乎赢得40%联邦德国居民的支持,许多人自愿为"红军旅"成员提供秘密住所;而德国国家机器则以最残酷的监禁手段对付"红军旅",由此在社会上激起巨大的声援浪潮。

但随着时间推移,"红军旅"的恐怖手段渐渐为社会所不容,同时国家方面也开始进行反思,最终促成了这场悲剧的结束。

从70年代开始,直到1992年宣布放弃暴力斗争方式,"红军旅"在德国前后活动了整整20年时间。原德意志银行总裁阿尔夫雷德-赫尔豪森(Alfred Herrhausen)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最后两名牺牲者之一,被导演安德斯-费尔安排在纪录片《黑匣-联邦德国》中,与"红军旅"的最后一名悲剧人物沃尔夫冈-格拉姆斯(Wolfgang Grams)一起,成为该片的主人公。

一个典型故事

1989年11月的一天,赫尔豪森在上班路上,座车遭到预先埋在地下的电缆炸弹的袭击,当场身亡。事后,德国恐怖组织"红军旅"在一封信中承认此乃其所为。

赫尔豪森作为德国一代金融精英,他的被杀震惊了德国和西方社会。两年半后,"红军旅"正式宣布放弃20年来以恐怖手段抗击现有社会体制的策略,因为这一策略被实践证明"已经失败","德国社会需要建立一支非暴力的反对力量,继续与资本主义体制抗衡。"

然而,一些多当年的恐怖分子却并未向警方自首。93年6月,恐怖分子格拉姆斯逃亡途中遭到警方追击,在一个小火车站与警察发生枪战时当场被击毙,由此成为"红军旅"恐怖分子与社会体制对抗的最后一个悲剧人物。

赫尔豪森与格拉姆斯,一个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精英代表人物、"红军旅"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另一个却是"红军旅"的骨干人物,与赫尔豪森所代表的社会体制格格不入。奇妙的是,这两个生前不共戴天的人物,却被组合在一部纪录片中;通过亲人、朋友、同事的叙述,他们生前的生活和思想轨迹一一得到展现。

赫尔豪森和格拉姆斯两人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赫尔豪森早年毕业于纳粹精英学校,战后以精明强干成为德国最重要金融机构-德意志银行的总裁;他功名心极强,具有超前思维,为银行赢得巨额利润,但他同时也具备恻隐之信,曾经宣布豁免墨西哥的债务以帮助该国经济复苏。而格拉姆斯则出身平民,心地善良,少年时代曾向往成为音乐家,后来渐渐与现有体制发生观念冲突,最终走上以恐怖手段对抗社会的道路。

影片没有为观众提供任何结论,但从这两个生前不共戴天人物的人生轨迹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些人性的共同特点,从而反思这场在欧洲徘徊了20多年的恐怖主义幽灵的形成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导演费尔如是说

导演在香港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表示,欧洲当年的恐怖活动从产生、横行到逐渐消亡的历史,可以成为今天人们反思"九一一"事件时的参考,其中尤其是事件的成因以及对付恐怖主义的方法。

费尔表示,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耗费了他整整四年时间,因为受访双方依然充满意识形态偏见;惟其如此,才更显示出拍摄这部电影的必要。费尔表示,"红军旅"作为一个恐怖组织虽然已经消亡,但人们似乎从来没有深层探索过这个恐怖主义组织的成因,以及它为什么会走进死胡同。

费尔说,影片通过对原德意志银行总裁赫尔豪森和恐怖分子格拉姆斯内心世界的探究,试图展现两个实实在在的大写的人,但这个主题似乎并不容易被人接受。人们更多地只是看到事物的表层。"911"事件后就是这样,由此阻碍了人们的反思。

至于这部反映欧洲恐怖主义的纪录片对当前人们反思"911"事件有什么影响,费尔表示,70和80年代欧洲恐怖主义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原因,国家机器在对付恐怖主义方面也犯了严重的失误;欧洲的历史证明,以暴制暴并非抗击恐怖主义的良策,相反人们应该对恐怖主义成因作政治和社会的全方位思考,因此"911"之后的局势令人非常担心。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