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独立六十五周年
2013年1月4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1948年1月4日,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在仰光政府大楼前徐徐落下,随后以红蓝为背景的六星旗升起。这标志着缅甸殖民时代的结束,从此“缅甸联邦共和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登上世界舞台。
虽然建立了新政权,但这个多民族国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政治暴动和种族骚乱令该国陷入无休止的流血冲突中。没有一届缅甸政府能够做到结束内乱,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缅甸问题的独立研究学者左纳(Hans-Bernd Zöllner)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这个国家自1948年独立至今,一直处于内战中”。
出乎意料的改变
尽管如此,很多观察家认为,2010年缅甸政局出现出乎意料的改变。“缅甸运动”组织的成员法曼纳(Mark Farmaner)表示支持改革,但也警告避免冲突升级。“缅甸的局势复杂。一方面改革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另一方面种族冲突也在增加。一部分地区的局势在好转,另一些地区反而恶化了。”就在本周三(2012年1月2日)在缅甸东北部,缅甸政府军和克钦邦反叛武装还进行了激烈交火,政府军甚至出动了空军。
法曼纳认为冲突升级的原因是缅甸政府缺乏对话的诚意。他对德国之声说:“在没有任何协商和对话的情况下,总统单方面宣布了所有的变动。”
左纳在这个问题上也持同样的观点,“变动是军方精心策划的”。但他对军方的评价并不像法曼纳一样完全是负面的。他表示缅甸军政府自1988年宣布民主后,一直没有背离这条道路并贯彻了某些改革措施。而政府军的首要任务始终是维护国土统一。
“第三种独立力量”
缅甸今天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在保证民主化进程的同时,维护国家统一。主要问题在于,“缅甸是一个国家,但并非一个民族,缺乏统一的民族认同。现在是在第三次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左纳在采访中说。
“第三次独立”的说法起源于昂山素季的一次著名演讲。1988年,当时的首都仰光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昂山素季——这位后来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号召约50万人进行立足于新政、新社会的“第二次独立”。那次抗议活动后来被镇压,昂山素季被软禁。
在2012年,法曼纳曾八次来到缅甸。他也认为现在的缅甸社会有革新的机会,但前提是政府必须保证改革的持续性。“最初人们只是对改变感到兴奋,但现在他们开始提问题,他们期待更多根本性的改革。”法曼纳表示,当前最关键的是结束冲突,释放政治犯,将对自由的保障写入法律,增加国家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更多关注机构而非个人
左纳在谈到改革进程时表示,西方以及缅甸人民对于昂山素季和总统吴登盛(Thein Sein)的关注包含了很大的风险。“双方都有良好的意愿,但他们并不是进程的唯一主导。只关注个人而忽视作为民主国家行政基础的机构,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左纳表示,应该重新创建所有的国家机构,因为现行机构除了军队外,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正常运转。
总统吴登盛在他上台以来的第一次新年讲话中,呼吁相互的信任和耐心:“政府和人民都必须认识到,在人民需求和政府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
要实现长期性的变革,昂山素季所领导的反对派全国民主联盟党(NLD)以及其他反对派政党需要得到西方的继续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人权活动家法曼纳有些担忧:“之前支持全国民主联盟党和缅甸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国际社会改变了它的议程,现在中国、朝鲜和经济利益才是它关注的焦点。人权问题被后置了。”
作者:Rodion Ebbighausen, 编译:万方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