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提出警告,人类正在面临“直接生存威胁”,必须在2020年之前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否则气候变迁将“一发不可收拾”。
他认为气候变迁已经很严重,却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领导者出来处理。“气候变迁的速度比我们应变的速度还快,”他说,“我们必须对毁灭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加以限制,也要采取行动处理其他气候问题。”
他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经历气候变迁的结果: 极端的热浪、森林大火、暴风雨、洪水,在世界各地画出一道由死伤与浩劫构成的轨迹。
他列举最近的大规模天灾包括印度喀拉拉邦的洪水,去年造成波多黎各三千人丧生的飓风马利亚,消失的北极冰层,失控的森林大火与进入大气传遍全世界的灰烬,海水酸化威胁到食物链,温室气体超标而影响到上亿人的食物安全。
古特雷斯说,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提出警告,但是“太多领导人拒绝倾听,太少人采取符合科学标准的行动。”
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当中,有190个国家签署同意,在2100年之前,把气温上升的幅度限制在摄氏2度之内,尽量不要超过摄氏1.5度。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忧虑,包括孩子也不例外。德国之声记者伊利娜·巴努斯(Irene Banos Ruiz)请一些6到12岁的孩子用画笔画出了他们眼中的未来世界。
图像来源: DW/I. Banos萨穆埃尔年仅10岁,但当问及如何看待地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时,他的回答是非常明了的:海平面将会大幅上升,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将会首当其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一脸严肃地说:“是严重污染带来的后果!”
图像来源: DW/I. Banos七岁的丹尼尔喜欢看日出,他最担心的就是50年后再也看不到太阳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变化没有那么剧烈,或许还能够看到绚丽的日出日落。生活中他已经开始敦促父母注意环保和回收再利用,毕竟这也关系到他的未来。
图像来源: DW/I. Banos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飞行汽车”,但一如既往会对环境带来危害。天空经常会因空气污染变得灰蒙蒙的,蓝天白云难得一见。人们已经彻底将大自然的重要性抛之脑后,连最后一棵树也被砍伐了。十岁的帕罗玛认为这一天的到来不需要50年,而是15年。
图像来源: DW/I. Banos七岁的埃玛不久前刚刚跟母亲去过东南亚,对这次旅行她非常兴奋,但实在是太热了!妈妈告诉她,地球每年都在变暖。她认为地球未来的景象是:太阳将会把一切都烧焦烤化,人类不得不离开地球,当然是乘坐火箭。
图像来源: DW/I. Banos十二岁的利努斯认为别的星球上的情形也会与地球一样,50年后人类不得不离开地球迁居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如火星,但人们会重复以前的做法将那里的一切破坏殆尽。
图像来源: DW/I. Banos在十二岁的雅恩眼里将来大自然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不过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那么糟糕的事情,到那时我们会拥有最现代的技术和许多“会飞的东西”。
图像来源: DW/I. Banos关于地球六岁的阿斯特丽德的表达非常抽象:河流、人类以及空气都在流动,都在流向同一个方向,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手印”。阿斯特丽德在学校里听说:这个“手印”越大,情况也就越严重。
图像来源: DW/I. Banos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会在作品中传递出明确的信息,如十岁的米古尔要表达的意思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方面机器人可以在对抗气候变化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这种人工智能也许会失控并最终强大到可以决定我们人类的命运。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图像来源: DW/I. Banos说起我们生活的地球,七岁的尤迪特表情严肃。她深信2067年是我们人类的大限,包括动物在内都会死亡,外星人将会统治地球。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出现,尤迪特学会了节省资源,如果可以用反面画画,为什么要去浪费一张新纸呢?
图像来源: DW/I. Banos “这个目标是为了避免最糟状况,它是最基本的要求。”古特雷斯说,“但是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远远落后于原先规划的进度。”
“联合国报告指出,签约国家在巴黎协定中所做的承诺,只是现实需要的三分之一。”
古特雷斯说,要克服的困难非常大,但是并非做不到。他提倡各国扩大再生能源的使用:“我们要用水,风,太阳来取代化石燃料。要用复育取代砍伐,要改变我们的农作方式。”他说,归功于中国、瑞典、摩洛哥、苏格兰与泰国的研究成果,再生能源的成本大幅降低,甚至比煤、油更便宜。
本周三(9/12),加州旧金山举办全球气候行动峰会(Global Climate Action Summit),为期三天,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与商界富豪宣布怎样的行动,将吸引人们的目光。这次的主办人加州州长布朗(Jerry Brown)已经透过实际行动表达立场: 周一,他签署法案,承诺加州在2045年之前全面采用绿能供电,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
气候保护,谁是先锋?谁拖后腿?这套图表,直观地呈现了全球气候保护之挑战。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植物生长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元素经过食物链,再由动物呼吸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同时,许多动植物的尸体埋藏地下,成为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自然界的碳元素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打破了这一平衡。自然界耗费了数十万年时间固定到地底下的碳元素,人类只需几年时间,就能将其燃烧后释放到大气中。
即便按照各国在《巴黎协定》中的减排承诺,依然难以实现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气候保护目标。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超越了美国和欧洲。
中国政府此前已经承诺,碳排放在几年后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从全球来看,碳排放总量也有望在几年后开始下降。
虽然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并不靠前,但却依然高于全球平均值。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则略低于全球平均值。
在欧洲,包括发电在内的能源生产是碳排放的大头。不过,这些年不减反增的则是交通领域。
汽车产业在德国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德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依然落后。
罗法/李鱼(美联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