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总部大楼将成为环保建筑
2012年6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后不久,50名建筑设计师便开始为新设立于美国纽约的总部大楼进行设计。1947年,工程按照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设计方案开工。时过五年,在耗资6500万美元之后,39层高的大楼在纽约东河河畔建成。当时,生态因素尚未成为人们考虑的重点。
2007年,联合国总部大楼在建成60年之后开始进行修缮。要求是综合考虑可持续性、保护文物和员工的安全。各成员国为此共出资20亿美元。五年之后,修缮工作基本结束,首批工作人员将于今年八月搬回大楼。《全球环保创意》采访了联合国负责这一“基本建设总计划”(Capital Master Plan)的助理秘书长米歇尔•阿德勒斯坦(Michael Adlerstein)。
《全球环保创意》:阿德勒斯坦先生,联合国大楼在进行整修之后,工作人员就不能打开窗户了。开窗可以把东河的新鲜空气放进来,不是比开空调更节能吗?
米歇尔•阿德勒斯坦:不能开窗和节能没有关系,而是一项安全措施。新安装的窗玻璃类似于汽车用的固定框架多层复合玻璃,抗爆炸冲击时间长。工作人员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是要到开始在那里工作了,才会体验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大概会感到沮丧。
但是,针对浪费能源,这是一个良好的措施。工作人员会经常开窗,下班回家时也不关上。所以,工程师们更愿意把建筑封闭起来。如果工作人员严于律己,只在春暖花开、户外温度适宜时把窗户打开,那当然就不需要这样做了。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
《全球环保创意》:如何应对人们在使用电灯的问题上不善于律己的做法?
米歇尔•阿德勒斯坦:修缮以后,大楼的电灯由自动感应器控制,亮度则根据日照的情况。我们的大楼是东西走向,早晨阳光从东面照射进来时,大楼东面的灯光便会自动减弱。同样,下午的时候西面也会这样。在一个办公室里,如果十分钟之内没有人动作,灯光就会自动熄灭。
《全球环保创意》:如果联合国的代表们一动不动专心看文件,是不是过一会儿就漆黑一片了?
米歇尔•阿德勒斯坦:是的。但是,他们只要稍微动一动手臂,灯就又亮了。这会提醒人们,他们是在一个节能的环境里工作。对联合国来说,这一点很重要。潘基文秘书长最重要的一个动议,就是要向我们、向全世界昭示节能的紧迫性。
在潘基文的推动下,联合国在节能方面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亲自实践。譬如,现在,我们正在实施“让联合国凉爽”的活动(Cool-UN-Programm):联合国建筑内的温度,夏天比过去调高两度,即24摄氏度,冬天为20.5度,代替以前的22度以上。我们真的是在努力成为好公民。
《全球环保创意》:对大楼进行生态改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米歇尔•阿德勒斯坦:对楼房进行生态整修有两个可能:一是降低本身的能源消耗,二是对楼房的外墙进行改造,以改善隔热性能。
之前,纽约的联合国建筑没有进行足够的隔热处理,所以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各建筑很大部分是玻璃──1952年的玻璃:单薄、单层、密封差,窗框千疮百孔。
我们新建了外墙,从而大大地改善了隔热性能。也就是说,夏天出去的空调冷气以及冬天出去的暖气减少了,由此节约了大部分能源。
《全球环保创意》:能源生产方面的情况如何?开始时曾计划在玻璃墙面安装太阳能光伏设备,在联合国大会的大楼前安装风力发电机。
米歇尔•阿德勒斯坦:这些都无法实施。因为联合国大楼是东西朝向,安装的太阳能板会各有半天的时间在背阴处。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太阳能板朝天安装,但是那样大楼的形象就会完全改变,这又不符合保护文物的要求。
我们也决定不安装风力发电机,不然它们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因为这里的风力不足。如果安装的风力发电机从不转动,那就很难堪了。如果要规划一个示范项目,就不能失败。
作为会议中心的联合国是个耗能大户,即便采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机,我们生产的能源不足以覆盖耗能的百分之一。
《全球环保创意》:这次整修是否为其他机构和联合国成员国提供了榜样?
米歇尔•阿德勒斯坦:绝对如此。这次修缮是少有的一次达到美国黄金标准的全面整修。我们对可持续性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很高,大楼整修后与1952年建成时的外貌完全一样!
我想世界上还没有相同规模进行全面修缮的大楼达到了这样高的可持续标准,而且还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作者:Johanna Treblin
责编: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