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自然灾害重创菲律宾经济

2013年11月12日

每年有近20场强台风席卷菲律宾,此外该国还受到地震和火山爆发等灾害的威胁。天灾频繁也影响到菲律宾经济的发展。

Children help to carry pails of drinking water as they walk past a graffiti calling for help after Typhoon Haiyan devastated Tacloban city, central Philippines November 12, 2013. Rescue workers tried to reach towns and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Philippines on Tuesday that were cut off by the powerful typhoon, fearing the estimated death toll of 10,000 could jump sharply, as relief efforts intensified with the help of U.S. military. REUTERS/Romeo Ranoco (PHILIPPINES - Tags: DISASTER ENVIRONMENT)
图像来源: Reuters/Romeo Ranoco

(德国之声中文网)为了尽快向台风灾区提供救援,周二(11月12日),停靠在香港"华盛顿"号航母和其他5艘美国军舰将陆续启程赴菲律宾,部署在新加坡的一艘英国军舰也将前往驰援。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仅在受灾最严重的莱特省(Leyte)首府塔克洛班(Tacloban),就可能有1万人遇难。受灾总人数达1000万人,即菲律宾人口的十分之一,66万人无家可归。

灾害频仍

菲律宾属于全球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根据发展援助联盟(Bündnis Entwicklung Hilft)发表的《世界风险报告》,该国2013年在最具天灾风险国家的排名中名列第三,仅次于瓦努阿图和汤加。威胁这个群岛国家的除了风暴,还有洪水、地震和火山爆发。

这些灾害对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联合国"减灾国际战略"(UNISDR)的专家维拉斯奎斯(Jerry Velasquez)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介绍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使菲律宾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0.8%。世界银行和菲律宾全国救灾协调委员会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还指出,除直接损失外,"间接和后期影响"也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尤其应考虑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环境成本。

联合国每两年发布的"灾害风险评估报告"(GAR)指出,"自2000年以来,菲律宾抵御自然灾害的资金始终存在缺口。"维拉斯奎斯介绍说,在台风"海燕"之后,菲律宾今年约合1亿2800万欧元的救灾预算已经告罄。

图像来源: Reuters/Romeo Ranoco

经济成长提高风险

维拉斯奎斯解释说,支出不断增加有多种原因,"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疏散的人数也在上升。"这提高了抗灾的成本。菲律宾的疏散策略是及早转移,而不是在最后一刻撤退。这种方式的投入更高,因为必须说服居民这样做是必要的。为了动员当地居民,有的地方政府向每户同意疏散的人家分发5公斤大米,"这是很大的一笔开销",维拉斯奎斯说。在"海燕"到来前,菲律宾政府疏散了100万居民。

另一个增加成本的因素是经济的发展。这听起来似乎矛盾,但一个国家越富裕,其面临的灾害风险就越高。联合国本年度的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也指出,那些旨在提高竞争力和生产效率的投资,在无意中也拉高了潜在的损失风险。日本的福岛核灾难就是一个例子,核电虽然提高了日本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但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提高了人员和经济损失的风险。

菲律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尽管规模要相对小一些。菲律宾的经济增长达到将近7%,其基础之一是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口的增长。因此,如果为了短期利益而冒风险,那居民面临的威胁就会增加。比如,菲律宾的很多工厂建在滨海和江河沿岸,吸引了很多劳动力来就业。一旦发生风暴或洪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灾。联合国的报告还指出,与工业国家相比,新兴国家的基础和工业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本来就差一些。因为对建筑标准和材料的要求较低,房屋更容易被损坏。

菲律宾空军参与救灾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预防优于事后反应

为了减少人员损失、控制救灾成本,2010年菲律宾通过了一部"风险降低和管理法"。根据该法,应对灾害的战略应从事后反应转变为预防为主。此外对原本以灾后救援为目的的全国救灾预算进行了重新分配:预算的30%用于紧急救援,70%用于预防和降低风险的措施。

但维拉斯奎斯介绍说,在法律的具体落实上仍有很多地方不到位。政府实际上仍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灾后的紧急援助。而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在城市规划和投资导向上更多地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作者:Rodion Ebbighausen 编译:叶宣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