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张艺谋的新片《一秒钟》原定于2月15日在柏林举行全球首映。但上周末传出消息称,因后期制作的技术问题,无法在柏林参映。许多观察人士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官员最后没有给影片放行。因为触及文革议题在中国仍必须慎之又慎,有关文革的公开讨论仍是个禁区。
文革--敏感话题
这并不是张艺谋第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电影,而且很难想象,他的新片会公然挑明对文革历史反思的问题。但人们仍有理由猜测,这是首次在柏林电影节期间一位角逐金熊的导演被迫退出的原因。张艺谋谢绝了采访的请求,据说他改变了计划,不在柏林。
延伸阅读:张艺谋不来柏林 香港片无法上映
虽然张艺谋的电影一再触及敏感的社会和历史话题,但这位68岁的导演早已不再是对政府持批评态度的电影人。他是在国际上最知名、最成功的中国导演之一,也是与柏林电影节有数十年渊源的明星。他的成名之作《红高粱》1988年在柏林夺得金熊奖;史诗片《英雄》2003年在柏林参赛;由好莱坞男星贝尔(Christian Bale)主演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金陵十三钗》2012年在柏林展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艺谋导演了20多部电影,有几部他还亲自出演。他的影片和剧本也曾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
一九八九 《菊豆》
张艺谋与中国当权者的关系可以说几经波折。1989年6月初,六四民主运动被镇压后,张艺谋对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一切表现出深深的震惊。当时《菊豆》的拍摄进入尾声。六四之夜,张艺谋彻夜未眠,他和几位剧组人员看到了镇压的真实场面:血泊中的学生、燃烧的公车、狼藉的街道。曾多年为张艺谋充当文学改编策划的王斌后来回忆道:"我注意到,他受到了很大震动,这毕竟是他的国家。"
张艺谋更改了《菊豆》的结尾。王斌说,在《菊豆》的结尾出现了一场大火,"这表现了我们的心情,那是六四。"
长年禁映
张艺谋电影艺术的上乘之作《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和《活着》(1994年)直到90年代中期一直在中国被禁映。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活着》是张艺谋最后一部"挑战"审查部门的电影。影片跨度40年,通过一个皮影戏艺人一家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国当代历史的巨变以及文革的灾难。
出生于1951年的张艺谋本人的经历,也足够拍成电影。作为一名前国民党军官的儿子,张艺谋在文化大革命中属于被唾弃的"黑五类"。他青年时代在农村插过队,在纺织厂当过工人。
1994年《活着》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时,张艺谋没能获准出国。接下来5年中,他被禁止用外国投资拍片,甚至面临被禁止在中国拍戏的危险。但张艺谋希望在中国工作。
从奥运到国庆
到了1998年,与审查部门间不断的摩擦终于成为过去。张艺谋导演的歌剧《图兰朵》(Turandot)在故宫上演。2005年这部歌剧还在多个西方国家露天上演,其中包括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2008年张艺谋执导了北京奥运会开幕、闭幕式并获得好评。此后,他成为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庆典的总导演,这位世界知名导演最终被收编为中国当权者的官方活动策划师。
延伸阅读:艾未未炮轰奥运开幕式,称张艺谋完全没有灵魂
武侠和英雄史诗
张艺谋的"转向"首次在其电影创作上的明显体现是2002年出品的武侠片《英雄》。这部当时中国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得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文化部门还支持该片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尽管《英雄》没有获奖,但仍成为当年美国票房收入最高的外国电影。这部从"荆轲刺秦"的故事演绎出的史诗式影片在中国国内被视为其作者与当权者之间的一纸"默契协议":为了统一天下、稳固江山,皇帝有权大开杀戒。
面对有人批评他追求商业利益,张艺谋总是予以否认。他强调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财富也不看重;他最大的目标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保留,与好莱坞一争高下。而他的视觉创作服务于党,在他看来并不是对自己艺术信念的背叛。
严密控制的时代
张艺谋的新片不能参加柏林电影节,在中国引起了极大不满,并体现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中。或许在2008年中国还处在相对开放时期时,张艺谋和其他中国艺术家们还寄希望于自由空间进一步扩大,希望艺术领域、互联网、甚至官方媒体里的现实表现走向多元化,然而在习近平2012年执政以来,现实则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希望变成了压抑,追求自由变成了近乎极权的监控。知识界、媒体和艺术创意界进入了一个受到全面控制的新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或许可以解释这样一位明星导演, 一位曾经为权力代言的美学家,为什么会再次被党妈妈的"学步带"给拽了回去。
创立于1951年的柏林电影节与华人电影缘份颇深。张艺谋、李安、王全安等多个导演都曾抱得金熊归,这个电影节也被称为是华语导演的“福地”,德国之声带您回顾华语电影及华人影星在柏林电影节上的精彩瞬间。
图像来源: AP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只有一部中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长江图》。这部文艺片将与其他17部电影共同角逐金熊奖。根据多家中国媒体报道,这部电影经历了数次补拍,曾一度因耗掉资金而暂停,整个拍摄周期断断续续地持续了4年之久。
《长江图》由杨超执导。这位导演的作品曾在2001年和2004年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过奖项。杨超请来了曾与侯孝贤、王家卫合作多次的李屏宾担任摄影。图为《长江图》剧照。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Berlinale2014年是华语影片在柏林电影节的丰收年。《白日焰火》成最大赢家,这部犯罪剧情片不仅摘获了最佳影片金熊奖,男主角廖凡也获最佳男演员奖。另外,由娄烨导演、曾剑摄影的《推拿》获得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图为《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发表得奖感言。
图像来源: Reuters2014年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之一是著名影星梁朝伟。这一年的电影节共有12部华语片在柏林电影节期间亮相。
图像来源: Reuters2013年,王家卫担任第63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主席。这年仅有《一代宗师》作为开幕片被展映,没有一部中国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评委团里还有中国女演员余男。图为《一代宗师》剧照。
图像来源: Berlinale 2013在国际影展上多次获得过奖项的余男(图中)和导演王全安有过多次合作,两人的作品之一《图雅的婚事》获得了2007年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作品不多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似乎是一个颇受到柏林电影节青睐的导演。除了《图雅的婚事》,他的《月蚀》、《惊蛰》、《团圆》等影片都在柏林电影节上亮过相。其中《团圆》曾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
图像来源: AP另外一个与柏林结下不解之缘的中国导演当属张艺谋。1988年,由巩俐和姜文担任男女主角的色彩浓烈的故事片《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擒得金熊,张艺谋也借这部电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此后曾多次入围柏林电影节。图片摄于1988年2月23日。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2000年,张艺谋带着《我的父亲母亲》来到柏林,同行的包括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章子怡。这部电影获得了银熊奖。《我的父亲母亲》之后,章子怡参演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斩获了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这名年轻女演员的星途自此一番风顺。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Kumm2000年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知名女演员巩俐。图为《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图像来源: Tobis Film《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也拿过金熊奖。1993年他执导的《喜宴》和谢飞的《香魂女》共同获得了这个奖项。两年后,李安执导的英语片《理智与感情》再次摘取了金熊奖。图为李安与《理智与感情》女主角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在柏林电影节。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1992年,张曼玉因《阮玲玉》夺得第42届柏林电影节影后的桂冠。据悉,她是首度在三大电影节(威尼斯、戛纳、柏林)获得影后殊荣的华人女演员。这一届的评委包括张艾嘉。1997年,她张曼玉出任柏林电影节评委。图为《花样年华》剧照。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Ronald Grant Archive大导演也有“扑空”的时候:2012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徐克的《龙门飞甲》、王全安的《白鹿原》都来柏林“争熊”,但都毫无收获。去年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虽然入围主竞赛单元,但也仅仅止步于此。其中的女主角之一舒淇也曾担任过柏林电影节的评委。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hinafotopress2016年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将于本周四(2月11日)拉开帷幕,整整十天的电影节期间,将会有约400部影片在各大影院放映。《长江图》是否能够能否在今年一举擒熊,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图像来源: Berlinale/Max Kull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