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人民币或取美元成世界货币

2014年7月28日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美国人应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70周年之际仔细回顾一下世界金融史,他们也许能够从中感受到美元或将光辉不再的气息。

USA Finanzmärkte Geschichte Bretton Woods Abkommen 1944
1944年,44个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们齐聚布雷顿森林就新国际货币秩序展开讨论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元现在正在庆祝成为全球储备货币70周年,这个地位目前尚得到普遍的承认。不过在华盛顿,人们的喜悦却是有限的。因为当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 Woods conference)时期代表着美元的最黄金时代。虽然掌控着世界货币的一些政客们仍然相信,这种情况将永远继续下去。事实上,一个世界货币的平均生存时间大约在80年至100年之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迭并不少见。今非昔比,70年后,美元的辉煌或已走到尽头。

现在,中国拥有着与当年美国相似的理由取代美元、使人民币成为下一个世界货币。70年前,美国人用美元取代了英镑的地位。在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已强大到甚至能够决定1944年6月份的这场重要会议召开地点设在哪里。这个会并不是在伦敦召开,而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避暑胜地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举行。44个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们齐聚布雷顿森林。这场会晤无外乎围绕着一个话题——新的国际货币秩序。当时英国人低估了对手,在地点的选择上就似乎已经预示会议的结局将是怎样——对美国来说,这是主场作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施加压力。

毕竟,各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间还遭遇了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金融政策方面都面临着一堆瓦砾残砂。这些国家早就放弃了所谓的金币本位制。也就是说,他们的货币不再牢牢地与黄金价值挂钩。毕竟,他们用印钞机支撑了两场战争 ,并因此付出高通胀的代价。而英国欠了美国一大笔债务。

英国派出了一员大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参加了此次会议。当时,这位英国人已经是全球经济界的“大腕”。他参加会议期间提出了许多很好的、睿智的论据反对美国的立场。不过往往与政坛上一样,在这场会议上,有力的论据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重要的是谁拥有更强的权力。在伦敦,许多当时的政客希望,在二战之后英镑能够光辉重现。不过当时世界生产总量的50%以上都来自美国,该国拥有装备最先进的部队。美国也拥有原子弹。而英国呢,除了名誉上的光芒之外,经济上停滞不前,并且,欠了美国一屁股债。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因此,美国能够轻易地推行自己的新金融秩序意愿。多国货币以一个固定的价格与美元挂钩,而美元价格与黄金挂钩。当时,英国获得的汇率十分不利,导致英国在战后的出口经济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既是裁判又是队员

当时,美国既是一场比赛的裁判又是场上的队员。这一点上,在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废除了具有约束力的金币本位制时也没有发生改变。美国能够继续消费大于生产、并因此从其他国家借钱的状态。美元早就已经奠定并坚固了其世界货币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年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中约87%的交易都是用美元进行的。而全球外汇储备的约60%依然以美元持有。

不过,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人也渐渐转换成了防守的角色,一如曾经的英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仅是中国,也有许多欧洲国家要求建立一个新的跨国际的金融规则。

最晚,在金融市场上再次出现与“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类似的局面的时候,极有可能出现重新大洗牌的情况。就像上个世纪40年代的英国,这次美国将成为防守的角色。

金砖银行

新人“上位”需要具备的种种有利条件现在都已存在:世界强国美国的经济持续减弱,在提振经济的时候欠下了大笔债务,高估自己的实力。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重要的第三国家已在美元的世界中蒙受到巨大的损失,以至于他们对这种改变持开放式态度。

中国有意建立一个按照自己意愿、非西方主导的全球金融新秩序,而这种态度,中国已经与其他几个新兴大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展示了出来。他们在7月中旬成立了金砖银行和储备基金。这两个机构都被看作是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WF)相抗衡。到目前为止,遭遇危机的国家得到的优惠贷款都来自世界银行或是IWF。

同时,北京不仅与亚洲以及南美国家签署的非美元的合同越来越多,也与俄罗斯有此类协定。中国政府以这种方式展示,中国已经渐渐准备好,在许多小步前进之后,出其不意的进行攻击,正如美国人当年的表现那样。


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是德国之声的专栏作者,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编译:文木

责编:苗子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