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茉莉花革命”的火星让北京“吓了一跳”

2011年2月22日

对于博讯网的游行号召在中国引起的连锁反应,德语媒体连日来纷纷报道,认为北非“茉莉花革命”的火星飞到了中国,但由于缺乏社会基础,中国目前难以发生真正的“革命”。

图像来源: AP

奥地利《标准报》2月22日写道:“为了让茉莉花革命的星星之火也在中国点燃,匿名微博列出了星期天(2月20日)在13座城市‘散步’的出发地点。尽管只是发生在北京和上海,少数人、大都是年轻人自发而来,警察已经预先做好准备。互联网所提到的每座省城,也都调动了数百警力。

“对于这种害怕的反应,博主们评价为成功。有人在类似于推特(Twitter)的推特中文圈(Twitese)的微博平台上写道:‘我们现在每星期都这样做,直到有一天警察不再警觉,我们就真的在那里出现。’”

报道说,为了将抗议“扼杀在萌芽之中”,当局在互联网论坛、手机短信或微博平台屏蔽政治上的敏感词,星期一(2月21日)尤其是中文关键词“茉莉花革命”被屏蔽。“尽管如此,呼吁下次茉莉花行动的号召蜂拥而来。”

该报认为:“通过茉莉花散步,一小部分活动家还是发出了信号。偏偏是茉莉花成了象征,就像是一个讽刺。许多北京人把最受喜爱的关于茉莉花的民歌旋律作为手机铃声下载,当作一个开玩笑的抗议暗号。”

柏林《每日镜报》(2月21日)题为“阿拉伯的星星之火飞向中国”的评论称,“匿名的游行号召让中国的安全部门吓了一跳”。

该报认为:“对于抗议号召之所以响应微弱,也可以用中国安全当局的严厉行为来解释。据香港中国人权民主信息中心报道,在抗议之前,被软禁或被警察拘留的活跃人士已经超过100人。此外,一大批穿制服的警察和便衣警察早就在预订时间之前在集会地点做好了准备。暗示突尼斯颠覆的‘茉莉花’一词,已经被中国各种在线服务屏蔽。”

该报指出:“在阿拉伯国家的动荡中,Twitter、Facebook或YouTube等在线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显然让北京政权为其互联网的舆论主权担忧。尽管当局对互联网论坛加以审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利用互联网作为言论和信息的平台。”

社会基础尚缺乏

《法兰克福汇报》(2月21日)的评论认为,“流亡者的博讯网”号召“在中国进行茉莉花革命”,“迅速作出反应的是两个社会群体:西方媒体和中国的审查员。”

作者对“中国茉莉花革命的第一天”表示失望,他写道:“尽管几周之前,很多中国人对埃及造反表示钦佩,据目击者报告,公开地什么都没有讲。显然,互联网的呼吁在这个国家根本就没有社会基础,更多的是模拟历史而非创造历史。”

对于官方的《环球时报》对这一事件的轻蔑评价,作者并不同意,他写道:“很可能北京的作家莫之许是对的,他把这个未成功的事件称为‘行为艺术’,但是,如果不搞政治改革的话,最终它可能会骤然转变成现实。……”

编译:林泉

责编:凝炼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一定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