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莫言《蛙》德译本出版上市

2013年2月25日

自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作家莫言就常常被批为御用文人。他的长篇小说《蛙》的德语译本开始出版上市,该作品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强制堕胎现象进行了抨击。

--FILE--Chinese author and writer Mo Yan attends a reading forum during the Shanghai Book Fair in Shanghai, China, 15 August 2012. This year, two hot candidates for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are Chinese writer Mo Yan and Japanese writer Haruki Murakami. Alia from Off-beat China tracked the discussion online and found out that Chinese netizens have voted against Mo Yan.
Buchmesse Shanghai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将一位专做人流手术的女医生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在文学界可能还是个新鲜现象。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将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对农村民众生活造成的影响作为主题,2009年首发,如今在4年之后德语译本由慕尼黑卡尔·汉泽尔出版社(Carl Hanser Verlag)发行。

《蛙》这本书一方面在中国出版界的审查制度氛围之下,已经算是对强制堕胎的血腥勾当进行了比较直接的揭露;但另一方面,这种揭露同时也在尝试为这一现象的产生进行自我辩解。莫言自己也写道:"如果说别人犯了罪的话,那么我也是同犯。"

从焚书坑儒到文化革命

从古至今,文学在中国从来都逃脱不了政治的阴影。《蛙》也是一部政治性的作品,正如莫言自己在小说的后记中提到的那样。中国作家的作品,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要经受文学和政治角度的双重批评。从孔子时代起,中国的精英阶层就奉行着一种传统思想,文学主要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不仅要教育民众,而且还应该强化民众的爱国精神和品德礼仪。

《檀香刑》德译本于去年上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因此,中国的作家历来只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批判,就一定要冒着被扣上污蔑祖国罪名的风险。中国文学界要求作家针砭时弊,"但是如果作家真的触及了敏感话题,就有可能被批评是崇洋媚外,奉承西方",这样的困境是莫言自己所承认的。而西方的批评者,本来就喜欢将体制内的作家纳入御用文人的范畴。

57岁的莫言坦言,有关政治的争论在中国已经渐渐淡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尽量地哪边也不得罪,因为我担心被那些永远自以为是的人所鞭笞。"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人生

《蛙》这本小说的女主人公"姑姑"万心是一位妇产科医生,一名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共产主义标兵。小说叙述了她从50年代早期直到21世纪初的整个人生轨迹。最早她只是一名助产士,与封建迷信的接生婆作斗争,正是这些旧式接生方式的愚昧,导致无数农村妇女在生产中不幸死去。而在所有理想的幻象破灭之后,她成为了一个专门做堕胎手术的医生,为成百上千对夫妇夺走他们未出生胎儿的性命。

这位姑姑万心的原型是莫言本人的小姑管贻兰。此外,小说中的故事也带有自传的痕迹。莫言曾经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说:"我也曾经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让妻子去堕胎。……我是有罪的。"

《蛙》的书名所蕴含的深意,是无法从中文翻译到德语的:因为"蛙"和"娃"谐音,而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的名字也与之相近。而青蛙的身体滑溜粘腻,令人恶心,又与胎儿的形态构成类比。

莫言笔下的姑姑不是一名个体,而是代表了一批遭遇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原本年轻漂亮、招人喜欢的姑姑,最终到老还是变成了一位肥胖、酗酒、满嘴脏话的老妇人。

姑姑和书中的其他人物都经历了"大跃进"以及随后的大饥荒时代,还有暴力黑暗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直到今天贪污腐败盛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时代。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备受争议图像来源: AFP/Getty Images

莫言自认"御用文人"的指责不公

从文学角度看,《蛙》受到西方现代文学叙事风格的影响。书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蝌蚪"先是以向一位日本友人写信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姑姑的生平,后来他又向这位日本作家寄去了一部剧本,其中也是以他的姑姑作为主要角色。

莫言在书中常常借"姑姑"的口,对现实的弊病进行直白的批判。值得猜测的是,假若作者不是莫言,而是一位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的作家,这本书也许就不能出版发行了。许多批判性还远远不如《蛙》的作品在中国也都遭禁。因此,莫言认为,用非黑即白的模式评判作家,认为他们不是异议人士就一定是御用文人,这是不公平的。

来源:德新社 编译:雨涵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